从“德者得也,质也,智也”说开去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张国辉
[导读] 文章从分析“德”入手,谈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新的时期必须与时俱进,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和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由于社会不良影响而出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任重而道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班主任在其中应起的作用和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

江西省丰城市上塘第四小学    张国辉

[内容摘要]:文章从分析“德”入手,谈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新的时期必须与时俱进,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和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由于社会不良影响而出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任重而道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班主任在其中应起的作用和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
        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均衡,加大了人的流动性,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家长比较多,在家的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教育;一部分独生子女则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自我意识过重,承受能力变小,心理素质较差;社会的不良影响在一些学生身显现,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面对的新问题。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在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变得越来越落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极大挑战,这些状况犹如海上“浮冰”,阻碍着教育之舟顺利前行,如何破“冰”呢?
       一、破冰术之一: 根据学校实际,创建德育模式。
       学校新型的德育活动模式,应该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个性、勤于实践、乐于创新的品质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1、德育目标分层:将德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要求,通俗地融会于各类快乐的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探究能力。
        2、方式方法创新:改变传统的“关、管、灌”铁三角工作模式,变重说教为重引导学生参与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变简单的防范约束为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变包办代替为学生自主体验,变单纯机械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养成。
        3、强化参与和体验:将德育贯穿于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精彩活动中;变封闭的育人模式为开放的大环境育人模式.通过活动调动诸部门、诸层面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
        4、多元评价:变重认知评价为重学生知行统一,对道德生活的分析、判断、体验、探究能力的评价;变学校单方面评价为家、校、社区综合评价。
       二、破冰术之二:强化“舵手”——班主任的工作。
        1、关注心灵特困生,当好“心理医生”。“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2、精心策划班会。


德育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不断变化创新的,因为学生的思想言行总在不断地变化,主题班会中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严管善导。作为一个集体的领导者,班主任应该时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孜孜以求。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通过说理、激励、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所有的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追求进步。
        三、破冰术之三:拓展教育空间,注重体验。
        1、先感受再明理。通常我们以教材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似乎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来自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长期如此,使学生没了兴趣,对书中的道理浮浅了解,无感而发。这就造成了学生品格与生活实际的脱节。其实,道德就存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去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感受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通过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在明理前积累情感提早感受。
        2、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本。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应该是大家熟悉的,能有亲切感的。当课本案例与学生生活存在较远距离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革,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补充课堂的最生动的资源。教师要有意识的将道德品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品德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中,并能针对性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质的提升与发展。既使课堂更丰富生动,又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3、带着道德认识,走向社会。学生道德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造成。有的同学刚知道了保护环境整洁的道理,就有可能随手扔下一张纸。品德教育不仅要从生活中明白道理,提升情感,还必须从书本走向社会,运用已认识的道德品质辨别行为、指导实践,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把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健康、积极、快乐、有爱心、肯动脑的情感态度。
        另外,只靠学校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从大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才能收效明显。小学阶段的德育家庭教育重要性不亚于学校,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应是溺爱、宠爱和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而是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满足,他们需要以下礼物:尽可能的完整的爱,个人形象被尊重,父母是我的榜样,父母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我和父母一起玩,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永新
2.《<新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班主任》     2006年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