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李兆琼
[导读] 中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缺乏、认知偏差,加上家长的过度溺爱等容易导致其他危害心理发育的问题。

湖南郴州桂东县思源实验学校  李兆琼  423500

摘要:中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缺乏、认知偏差,加上家长的过度溺爱等容易导致其他危害心理发育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生和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解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心理问题
        中小学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应掌握这个时期学生的动态情况、心理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负面影响
        学生发展主要的环境是社会、学校及家庭,若家庭教育不恰当也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子女管教可以完全依赖教师,将教育当作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因此并不配合教师工作。在新形势下,社会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滋长,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教师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工作难度较大,给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教师自身素质与责任感的影响
       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确实爱他们,如此才能换来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爱,且对人对事都要公平、公正,尤其是要真心实意地对待学困生,切不可给学生以一种做样子的感觉.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所以,会忽略有些学生内心的感受。但只要教师时刻想着学生、用心关爱学生,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在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全面考虑,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打造良好的形象,给学生做示范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从自我做起,通过塑造个人形象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向师性的作用下向教师看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以往的教育来看,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上课时喜欢丢粉笔头,但是目前很少有教师存在这种行为,这主要是教师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向师性,因此积极利用自身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以坚强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会自信、学会坚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存在的问题。
        (二)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在当前新形势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并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保证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述情况为基础,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此学生才会主动跟教师诉说心里的想法,教师才能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更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效纠正与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偏差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三)强化沟通交流,平等尊重学生
        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那么教师是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最终也很难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无法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可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运用一定的语言组织方法,耐心、柔和且细心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与关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再次,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表扬与鼓励学生,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言辞中找到自我发展的价值,提高自信心。最后,教师要科学评价学生,让学生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懂得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四)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心理状态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最终产生心理变化。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动态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仔细观察,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美地隐藏自身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因此教师可以从细节方面以及更多的表象着手,解读学生的心理情况。针对班级中脾气较好但在某个时期容易发脾气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深入观察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针对某个阶段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不可盲目批评,要调查与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给学生以更多的帮助,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恢复常态,帮助其更好地学习。
        (五)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合理利用自身管理工作中的便利条件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因而需要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班级的环境、气氛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与气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该种方式也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与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教师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应在日常管理中给学生渗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等思想,更好地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由于社会或家庭的原因,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要引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大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任奕.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73).
[2]沈金果.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教师工作中的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
[3]张瑄丽.新课程下教师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研究[J].好家长,2019(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