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然与必然: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跨学科融合教育动力解析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龙燕
[导读] 随着科学发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科学的单向度特点,人也缺乏多向度的思考,这既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人”,也不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那些互相关联的具体问题。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龙燕 402167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科学的单向度特点,也缺乏多向度的思考,这既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人”,也不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那些互相关联的具体问题。本文从艺术类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多维度分析,了解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劣势,掌握其学习及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向,为艺术类专业跨学科融合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应用型高校;跨学科;融合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要以学科为依托,且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而跨学科融合教育将传统仅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的教学互动上升到各个学科融会贯通,重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提升其创新意识[1],培养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推动力: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理性思维的缺失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实体经济的转型尤为重要[2]。2018年9月李克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而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想法新奇却容易忽视现实,在考虑问题时感性思维要大于理性思维,导致处理问题的片面性。
理性思维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而感性思维是指认识建立在感觉基础上,以意识片段为形式的世界描述,此时的认识描述只是断裂受限的有限认知,并且有多意识的分离结论。
        1.思维活跃但缺乏远大理想
        艺术类学生通常都有着较为强烈的表现欲,喜爱个性张扬。在思维方面,艺术类学生的感性思维要明显地优越于理性思维,偏爱与用感性思维来看待问题,他们的思维活跃,还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的诱惑。
        2.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专业性质决定了艺术类学生思维跳跃性较强,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会很低。不能很好的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足,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创造力,努力树立自身的个性与风格,这样才能够完成具有创意性的设计。实际上创作的灵感一般都是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个性就决定了创作的水平。因此艺术类专业注重自我,强调个人的个性张扬。也正是由于这种专业特点,导致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往往标新立异,努力体现自身的价值与创造力[3]。此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模式上也有所不同,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单独化,或是小组化。无论是其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效果都对个性化有着强烈的追求。
       二、艺术类学科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道路上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探究艺术教育管理的内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联想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艺术教育是提高人们想象力和联想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可以促进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沃土,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教育赋予人们以丰富的美感体验和创造力。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师要求大学生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确认它们的表现手法,然后进行作品的制作。这样的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手、眼、脑共用并协调发展,可以使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结构组成、比例大小、明暗程度等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大学生培养空间想象力 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手脑平衡发展,达到心灵手巧。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文字、顺序因果等,这些与文化课知识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节奏、音乐、旋律、图画、图案、想象力等,与文化课关联不大,在基础教育中大脑的右半球使用频率较低,造成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协调.术教育主要倾向于形象记忆、视知觉、认知空间、想象力等培养,主要使用人体大脑的右半球,可以使大脑右半球得到充分合理的训练和开发,促进人体左右大脑半球协调发展,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创新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创新型人才的贡献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断进步,他们的成长大多数都是因为创新兴趣的推动,而美术教育就是产生创新兴趣的最重要因素,激发了学生兴趣,才能够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这种作用凸显了美术教育的优势功能。


孔子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教育思想: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最重要的情感,它能够让学生拥有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2.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控感知的对象
        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感的自由不羁,摆脱掉束缚情感的枷锁,很好地掌控感知的对象,同时对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美术教育的这一优势,给大学生定期开展书画展览活动。我们可以让大学生根据选题,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他人的想法和创意的影响,通过自己构思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对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大胆想象和幻想是很重要的,因为敢想才能敢做,新人才也是这样形成的。而美术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敢想敢做,使他们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大胆创新。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文学常识和社会生活
        如今,大学生不能只是精通专业知识,他们还应该对历史、文学常识和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广阔的,我们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表层。相对于世界的广阔无边,人类是那么的渺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完全经历和体验所有的事情,我们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生命里获得更多的体验,加深对生活社会的理解,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大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尊重和社会的热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国家凝聚力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大学美术教师要利用世界的美术作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见识见闻,巩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使大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时代。此时的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热情奔放却又敏感,易于激动,情绪变动较为激烈,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出现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不能以理智的眼光看待社会,容易形成偏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深深影响着人们,大学校园这一片净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道德缺失、人心浮躁,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形成了病态和畸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大力进行大学的艺术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美术教育的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美术教育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至关重要。美术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只有充分重视美术教育,才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之培养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社会环境与区域经济的推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类人才。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创新教育对于艺术类专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类学科作为理论和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不仅包括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较为广泛的知识
       跨学科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促进跨学科不仅能在学科交叉地带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增长点,而且也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和科技的重大问题。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在实践中,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化学科融合让课堂有“N+1”种可能。艺术类专业跨学科的核心要素在于:1.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2.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的全面认知与解决。3.要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4.目的在于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
        结论:该问题的改善与妥善解决,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增长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艺术类学生受教育与认知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快新工科建设的步伐,实现企业产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加大内涵建设,增强整体艺术类学生素养,推进教育强国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这样的人,无疑符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质,可将艺术设计学科和外围有关学科之间进行综合渗透:以艺术学、美学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底作为基础,延展至工程技术、人体工程、材料、金融、市场营销、广告传播、心理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实现不同门类之间的跨学科交叉合作。
参考文献
[1]黄劲雄.  试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J]. 教育导刊.2010.
[2]李宗民.  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J]. 艺术科技.2010.
[3]沈履平.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
[4]刘进清.刘鹏. 关于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艺术与体育.2020.
[5]韩燕玉.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路径探析[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9-GX-4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