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求中间问题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焦强军
[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题型,在小学数学试题卷上占据较大的分值,但应用题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营中心小学   焦强军 746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题型,在小学数学试题卷上占据较大的分值,但应用题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目前,小学的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着传统陈旧的问题,解题程序化问题出现缺陷。尤其是在解决高年级的复杂应用题上,教师感到举步维艰,但是如果教师在进行复杂应用题讲解时,利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那么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型就会迎刃而解。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间问题在解决高年级数学题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求中间问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中间问题
        新课标的推行下,在课堂教学上要求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能把潜力发挥到最大,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应用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样的困难下使得学生面对应用题时变得束手无策,渐渐地对应用题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小学的数学学习本身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量问题,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使数学问题学习变得简单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一、中间问题的含义
        在计算两步应用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有关问题直接联系的关键,找出一个比答案更进一步的问题,然后先把这个问题计算出来,让它成为最终答案的有利信息,这就称之为应用题的中间问题。中间问题的出现沟通了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之间的关系,两步的应用题通过计算中间问题把困难应用题简单化,使之成为一步应用题。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专项中间问题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对问题有初步的深入体验,为学生解决应用难题打好基础。
        二、找出并解决中间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锻炼。
        把两问的应用题,先转化为一问,然后进行中间问题的计算。
        例一:森林里有杨树600颗,梧桐树比杨树少10%,梧桐树有多少?
        松树比梧桐树少10%,松树有多少颗?在学生读完题干后,教师可以去掉第一问让学生注意到第二问,求出梧桐树有多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解答第二问就必须对第一问进行解答,甚至于,在做题时抛弃第二问,首先解决第一问。
        例二,水果店有40筐橘子,运来甘蔗比橘子多三倍,运来的火龙果比甘蔗少四倍,运来甘蔗多少筐?运来的火龙果有多少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例一和例二是有差别的,例一是通过两个有用信息提出的第一问,而例二是在提出三个有用信息后,再提出的两个应用问题,例二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题目进行判断之后得出的那个有有关问题的答案,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信息。



       (二)分析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问题的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数学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要培养学生通过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其数量上的联系,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小明和小红在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a米,小红每分钟走b米,十五分钟后相遇,问两地之间一共长多少米?在数学讲解时,教师在在学生们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整理出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来找出应用题中的中间问题:两地之间的鹿场是什么组成的?题目中所提示的等量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可以很容易理清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小红行驶的路程+小明行驶的路程=两地的总路长。通过这个等量关系,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小红、小明的路程数在题目中并没有给出来,这就是我们要找的中间问题。
       (三)制作简易图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难的应用题只要通过一个建议图就能得到解决。简易制图方法是小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们制作简图,降低中间问题的思考难度,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所在。例如:把一根长五米的木块沿着横截面截成三段,截完后表面积增加0.2平方米,那么原来这块木块的体积是多少?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发展,进而画出简易图。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在截完后的两块木块的表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横截面,共0.2平方米。之后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通过已知条件在问题上画上两个问号.学生通过简易图,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中间问题,并找出解决中间问题的解决方法,使问题快速解答出,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简易图及找到中间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解题信心。
       (四)拆并法
        教师在小学课堂上进行复杂应用题的有关教学时,经常用到拆并法,使问题自然过渡。例如:一个游泳池,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要用100快,如果改成3分米的地砖要用多少块?这道题难度很高,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去思考,让他们首先理解题意在进行题目分析,在分析完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看老师的讲题步骤,教师把应用题拆成两个问题:一个游泳池要用4分米的方砖铺,要用100快,( )?改成3分米的地砖,要用多少快?教师先让学生在括号内想出合适的问题,再把两个问题都解答出来。这样的“拆并法”可以找到连接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中间问题,然后根据先后解答,解决问题更加便捷。
        结束语:
        通过实践得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快速寻找应用问题中的中间问题并找出答案,这些方法,能使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解题点的所在,进而掌握思路,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勇,潘金花. 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 学周刊, 2017(7):91-92.
[2]朱艳琴.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 2017(7).
[3]谭琴.关于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讨[J]. 好家长, 2017(50):155-155.
[4]高旭.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基本途径的探讨[J]. 时代教育, 2017(10):186-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