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陆灵洁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初始阶段,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重要,为学生之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陆灵洁  226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初始阶段,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重要,为学生之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因此,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能带给现今小学数学教师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数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系统的数学学习,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小学数学是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师们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会小学数学的一种整体性概括。现今的教学技术日新月异,与传统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前的小学教学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相似,完全以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天性,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但随着人们观念的革新,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现在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身参与教学内容,并且学生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各方面的技能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们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指人们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以往经验运用新颖、扩散的思维形成新的概念或成果。创造性思维本质是发散性思维,具有新颖性、灵活性、艺术性和非拟化等特点。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体现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以及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和前人不一样的独到之处,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发现、突破。创造性思维无现成的思维方法,无特定的程序,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发挥想象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具有大量的创造性思维人才.科学研究证明,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十分惊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怀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他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着既定的程序和模式,因而更容易在许多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作为育人之所的学校肩负着重任,小学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紧抓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最宝贵的品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只针对优秀学生,新课标的要求是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主动的创造能力,并对一切新鲜事物进行持续地探索和思考,最后形成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思维模式。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长此以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创造性思维存在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虽然他们学习的是书本上前人创造且通过教师教授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内容,他们可以结合已知的技能技巧对学习的新内容提出新的发现和看法。在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具有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把这种思维能力更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索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收获。在教学中,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旦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思考的起点就是疑问。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大多时间都在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们没有发挥主体作用,缺乏自我意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圆圈中,不敢轻易踏出半步,他们的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国家意识到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创造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会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出示8个不同的角,让学生自己思考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角进行分类。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通过课堂交流,教师一一出示不同学生的分类方法,并让其余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类的合理性。有些同学会针对分类提出分类后各角的名称、各类角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进行第二次分类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得出角的分类标准。接着提出新问题,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这些角的存在。学生在教师层次分明的引导下不断提出疑问并及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这样鼓励质疑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引起认知冲突十分有利,对学生的课堂效率有极大的帮助,对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促进学生积极求知不断进步。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发他们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各个问题情境,设疑导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只要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与探究,长此以往自然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一开始在黑板之上出示某班教室里的座位图,这幅座位图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与实际教室中的座位相联系。接着,我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说一说图中小军坐在哪个位置。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有的说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学生们众说纷纭,这时我说:“到底如何准确地来确定小军的位置呢?”通过观察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睛都紧盯着我,求知欲非常旺盛,于是我趁热打铁地让他们拿出导学单自学“列”和“行”及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效率也很高。我觉得这节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再导入列、行及数对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数对的简便性和准确性,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开展小组合作,使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使学生体验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与其他同学思想的碰撞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潜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需要为学生创造准确的合作交流机会。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相对强一点,教师可以依据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去负责一个小组的学习交流、汇报。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使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小群体,每个组员都是这个小群体中的一分子,小组的进步需要每个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在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疑难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难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探索盆花的排列规律,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盆花排列有怎样的规律?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能说出来;另一个问题是按照盆花的排列规律,左起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稍有难度,所以我组织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们在小组中分别交流自己的方法,讨论异常热烈。全班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用排一排的方法,按蓝、黄、红三种颜色排列到第19盆,确定是蓝花;有的小组用画一画的方法,用水彩笔依次画出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不同颜色的盆花,到第19盆是蓝花;还有的小组用算一算的方法,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19÷3=6(组)……1(盆),算出第19盆是蓝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周期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带动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数学思想更加缜密。
        4.打破定势思维,使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的现象很普遍。举个例子:大家都习惯冬天用保温杯喝水,但其实保温杯夏天也可以装冰水。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一种惯性状态,思维呈现惰性和呆板,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囿于固定的模式,从多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一问多思的形式加以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途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算式;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题目中运用;一道题通过条件的变化演变出了另一道题;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有多种思考等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类似形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拓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题目是:小红和小亮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去学校,小红每分钟走50米,小亮每分钟走70米,经过10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一课由于着重讲述了速度和,所以学生一般会用小红和小亮的速度和×时间=路程来解决.但其实还有另一种解法,就是用小红10分钟走的路程加上小亮10分钟走的路程等于两家的距离。这道相遇问题不仅只有一种解法,学生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逐渐养成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
        5.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上强调人人参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定位不能仅仅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不一样,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种发展性的眼光其实就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盼,给学生带来的是自信心的增强。在课堂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同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肯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中如果数学教师用同一教学方法或向全体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吃饼不饱”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用分层教学解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很多著名教育家都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要因人而异,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自我的探究创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数学的教学目的绝不是通过传统的灌鸭式讲授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创造性地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把数学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难于登天,但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只需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相信教师只要透彻领悟小学数学的教学艺术就一定会培养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赵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2)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6
[3]王龙江.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4]张淑真.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4(10)
[5]韩家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几点体会[J].赢未来,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