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案例学教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金旭云 姜丽秋
[导读] :“X+1”案例学教模式是指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先学后教,由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念通过自学、互学后,进行案例的搜集、筛选和呈现,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和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贺村第一中学 金旭云 姜丽秋

摘要:“X+1”案例学教模式是指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先学后教,由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念通过自学、互学后,进行案例的搜集、筛选和呈现,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和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中,“X”表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未知与无限,“1”表示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一个指导的角色,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和维持一个有序的课堂。
关键词:“X+1”  案例学教模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模式提出背景
        江山市社会?法治团队部分教师齐聚二中,为周坚锋老师参加浙江省道德与法治课堂评比进行磨课。在磨课过程中,教研员柴小荣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案例引用即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情境突兀,没有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存在纯粹说教,对学生启发不大,导致课堂衔接不流畅;问题设计跨度太大,没有考虑学情,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思考和回答相关设问,提出了一个设想:将原来的问题:如何评析事件中先生、伤者、指认者、交警的言行?建议分解为:①情境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②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的言行?③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你获得哪些启示?通过三个设问,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人和事,并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深度思考。
        目前,江山市道德与法治课大部分由社会老师兼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上,一直是停留在应试水平,德育课的德育效果没有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是“知情意行”合一的课程,停留于课堂说教及应试教育,失去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与意义.课题组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X+1”案例学教模式,利用智慧教育进校园项目,借助教育信息化,使课程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与社会深度融合,挖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家国情怀、信息素养等。
        根据教研员的这一设想,结合目前教学实际.趋势及教研员提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六步教学法,课题组摸索了“X+1”案例学教模式: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先学后教,由学生在对法治课程中的学科概念进行学习后,进行案例的搜集、筛选和呈现,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和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表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未知与无限,“1”表示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一个指导的角色,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和维持一个有序的课堂。该模式在使用时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也可以应用于课堂某一环节。
        二、模式构建
       “X+1”案例学教模式流程图
        该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期初,教师将本学期道德与法治概念和主题,根据课时量对班级同学进行科学分组,按组别分配案例搜集任务,以课堂中案例的呈现和运用,辐射课前搜集和优化,延伸课后归类和总结,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五个步骤可以根据学教需要进行调整,实现知识的教化—情感的内化—行知的外化这一有效的学教路径。
        (1)教化阶段:知识领会
        第一步:明确概念,搜集案例
        由教师明确本课时的概念和主题,布置案例搜集任务。学生在明确概念,接受任务后根据案例查找索引表,进行组内分工,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途径进行搜索。为了完成案例的搜集任务,学生需要反复理解概念,无形中实现知识的领会和顿悟。同时在案例收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关注时事、筛选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内化阶段:情感认同
        第二步:内容筛选,优化案例
        在搜集案例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保持联系与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困惑,帮助解决学生对搜集出现的困难。在这一步骤,许多学生往往搜集了多个案例,教师需及时进行方法指导,以“崇真、向善、有容、可辨”为案例选取标准,针对教材内容,筛选案例内容,重组图文,实现案例的优化。
        第三步:分析评议,呈现案例
        由教师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对全班同学进行知识点拨,由小组成员呈现案例,引导同学们从人物——言行——启示三个主要环节进行设问,从而关注案例中的人和事,并进行评价,实现对案例的深度思考和学科概念的情感认同。
        (3)外化阶段:行知合一
        第四步:解决问题,活用案例
        由教师提出一个和本课时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引领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行知合一。
        第五步:互评合作,类化案例
        由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案例展示和分析的表现进行自评互判。发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新闻积累,对多个案例进行归类,完善本课的相关案例,并汇编成集。
       三、模式实践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X+1”案例学教模式实践
        本部分内容为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地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引用课件资料(来源于21世纪网):
        赏图片,结合P12“阅读感悟”,答问题:
        图片内容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本内容为:1954年9月15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大会在毛泽东主持下,有制定宪法和几个重要法律等议程。大会于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出席会议代表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



原课件问题设置: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成为什么宪法?
       2.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通过了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的通过说明了什么?
        根据“X+1”案例学教模式,教师对此案例的设问进行处理:
       1.图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图片)
       2.他们有什么身份?
       3.阅读材料,分析他们是怎样行使权力的?
       4.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行使权力?
       操作流程:
        1.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意见交换,并指定小组发言人。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总结。
       课堂记录:
        B班非“X+1”案例学教模式:学生根据自学和所给案例,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成为什么宪法?”进行回答,部分学生不能从案例中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回答。“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通过了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的通过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从案例中找出其它法律,但对于“这些法律的通过说明了什么?”学生不能获取“民主集中制”这一国家机构的实行原则。
       A班“X+1”案例学教模式:第一问学生可以很快找到刘少奇,对于人大代表们,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也可以找到;第二问人物的身份学生需要引导;第三问怎样行使权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根据议程来,投票等等,教师通过学生发言中的“投票”中进行引导,使学生关注投票人数、同意人数,使学生认识我们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问为什么这样行使权力?宪法授予的。
        通过四个设问,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指向性增强;在小组合作中将自主学习的观点内容进行交流和补充;在学教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讲不清的地方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来完成。
        (二)《公民基本权利》“X+1”案例学教模式实践
       关键词:人身自由,搜集小组:戴诗雨组。
       案例:村里要选村主任了,张某想当村里的村主任。选村主任的前一天,张某来到王某家中,谈论选举的事情,张某叫王某投票给他,可王某不愿意。随后,张某离开了王某家,但不一会儿张某带上李某闯入王某家,用棍子打,用脚踢,实行暴力殴打的行为,直至王某同意投张某。
学生小组问题设置及参考答案:
        1.案例中的人物?
        张某 王某  李某
        2.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
        张某与李某的行为是错误的。王某的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王某人格尊严受到侵害。
        3.结合书本知识评价这个内容。
        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害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存在的问题是:设问没有按照要求:从关注人物-事件(言行)-分析(结合课本),层层递进;参考答案设置存在偏差,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人身自由”这一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概念在自主预习时没有完全理解,同时忽视前一目“政治权利和自由”的相关内容与本案例的联系。根据小组预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指导后的问题及答案设置:
       1.案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张某 李某  王某
        2.案例这些人物有哪些言行?
       张某、李某某闯入王某家,用棍子打,用脚踢等方式暴力殴打王某,强迫王某投票给李某
       3.结合课本,评析这些人物的言行中(提示:谁侵犯了谁的权利)。
        张某、李某某闯入王某家侵犯了王某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害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所以,张某、李某某闯入王某家侵犯了王某的人身自由中的住宅不受侵犯。
       张某、李某强迫王某进行投票,侵犯了王某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照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拓展:我身边的选举或我所了解的选举。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完成案例收集和设计,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搜集的案例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根据“崇真、向善、有容、可辨”为案例选取标准,针对学生在选取案例中出现的负面案例情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选取正面案例,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培养法治素养和政治参与度。
        (三)“X+1”案例学教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X+1”案例学教模式实践中,学生在自主收集案例时有些小组出现概念不清:不清楚什么是案例,只摘抄问题或课本;学科概念不清,导致收集的案例不能使用;案例拿来就用,没有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或者就是简单的练习题等等。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在案例搜集过程中注意运用关键词,关注时政信息及社会生活和身边的生活变化,在案例搜集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家国情怀、信息素养等学科素养。
四、参考文献
[1]李岚 赵娜.以“案”明理,以“例”服人[J].教学月刊?政治教学,2018(11):36-39.
[2]林世龙.PBL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政治教学,2018(10):11-14.
[3]徐丽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7(28):187-188.
[4]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