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秦丽
[导读] 在中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课堂模式多为一成不变,更倾向于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宁洱县磨黑中学   秦丽   665102

摘要:在中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课堂模式多为一成不变,更倾向于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数学题目探究,将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趋势,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促进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思考中,进而提升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策略
        初中阶段的他们已经系统的接触过数学学科,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其日后的学习思维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阐述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解题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初步学习后进行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以前接触或者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有效地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所以,对“问题意识”为核心而构建的数学课堂,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思考探究进一步领悟所学知识重点,锻炼多项学习能力。
        一、转变教师角色,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有备而来,学生疲于应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突出自我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自我寻求答案,教师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由答案的剖析、确认者变为探寻结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具备更民主的教学态度和更稳定的心理素养,才能自如地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各种表现形态。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例如在讲授“三角内角和定理”时,可从课题入手,“同学们从课题可以看出本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怎么证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顺着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展开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1.认真听课及时发问的习惯。课堂上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注意听讲的重要性,只有在认真听课中才能发现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一是课堂中及时反思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时刻在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注意力持久集中。二是讲解知识点、例题等环节时注重回顾小结。让学生听后复述,出问题意见评论。这样听答结合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给了学生质疑提问的机会。三是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养成看图、找关键字、发现问题去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去读题解释题意,而要让学生去自主阅读理解,教师启发学生从图形、关键字词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并提出解决题目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听课投入学习。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每出示一道应用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找题目中列方程的关键条件,学生基本会找出两个相等关系,就会对哪个条件列方程的问题产生疑问,学生尝试去设未知数,结果就发现一个相等关系用来设未知数了,那就是剩下的一个关系式列方程。这种形式,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在学习中形成了自我设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独立思考质疑知识的习惯。新课改后,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但在数学学习中过多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理解,依赖心理严重。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记忆最深、理解最透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中恰当地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养学生必要的独立思考质疑知识的习惯非常重要。首先,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严谨治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根据、有条理、有序进行思考提问的习惯;再次,要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采取设问、纠错、竞赛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质疑、探索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3.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提出数学问题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接受和解释学生不同的想法和问题,让学生把教师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索者。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数学与生活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讲“二次函数”时,可创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上体育课掷铅球时,你知道自己每次把铅球掷了多高、多远吗?有的同学很快量出了地面距离,但多高怎么去量?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你们就会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小组讨论、查阅课本、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得出了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发现问题,这样循环往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收获满满,既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又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石向阳.新课标下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84.
[2]杨素霞.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88.
[3]马子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