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罗国坚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 罗国坚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种子期”,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不懂的字,学习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以及体会古诗、文言文的精髓,感悟文章的美,并能从中读出一些道理,而且会熟练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

上犹县蓝田中心小学   罗国坚   3412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种子期”,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不懂的字,学习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以及体会古诗、文言文的精髓,感悟文章的美,并能从中读出一些道理,而且会熟练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但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获得高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教师组织的阅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爱上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通过任务教学法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课堂。最后利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为他们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一、多样朗读 , 培养语感
        朗读是对文本信息的情感化描述。学生通过不同的音韵、神态表达对阅读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掌握阅读内容的重点,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含义,在理性层面上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征等,从情感层面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对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朗读和揣摩,加强学生对黄山石头特点的感知。在朗读时,学生会自然地将自身对黄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融入朗读中,增强对文章意境的理解深度,提高审美修养.如在朗读描述春天美景的句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音频资料,让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将文章的文字表述转化成相应的图像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习惯,学会阅读
        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后,教师应继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更多的技巧性内容。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提高学科素养,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学生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有效信息,从阅读文本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略读,让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和内容;再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具体可为学生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细的把握和分析,从中锁定答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学生可自主组成团队进行相互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略读、精读到复述,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了培养,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总结出阅读陌生文章时应采取的阅读方式,提升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快乐。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主动接触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教学手段完成既定知识的传输任务。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显现出明显的被动特征,难以主动调动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率低下。对此,教师应积极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增添更多灵活性元素,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产生阅读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整个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扮演壁虎、老牛等角色,将对话及情节进行适当的删减,提高其表现力。当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关心故事的结局。此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乐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
        四、信息化手段,拓宽视野
        信息化手段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微博等多种信息手段组织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及时、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体会,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广度,体验阅读乐趣。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端午节的来历、纪念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等,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时,学生会有意识地注意与问题相关的段落和句子,更会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对较长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渠道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背景,拓展文化知识。学生基于网络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主要形成意义是纪念屈原。屈原作为中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民族的骄傲。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游百病等节日习俗。学生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全面拓展了知识领域。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延伸性问题: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文化习俗?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2]田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95-96.
[3]杜丽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85.
[4]李筠.解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汉字文化,2018(15):75-76.
[5]孙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教师,2018(S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