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行为背后的需求 做孩子精神的关怀者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吕亚萍
[导读] 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包括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产物。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鼓山小学  吕亚萍 312500
 
概要:学生行为问题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包括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产物。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由动机而产生,而动机下面往往隐藏着一份需求。看到隐藏在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教师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健康。
关键词:行为背后;需求;心理健康    
        一、分析现状,探究需求
        但凡做班主任的都会感觉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品行障碍的孩子似乎多起来了。比如情绪暴躁爱发脾气,喜欢捉弄人屡教不改,敏感脆弱不能有挫折等等。
       面对各种矛盾冲突,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探索他们内在的原因,并导引导他们跨越种种障碍,化解不良情绪。
        二 、追根求源,巧妙引导
        根据儿童精神心理学的理念分析,孩子外在的行为下面是内在的动机在起作用,而动机下面是孩子没被满足的需求。这些没被满足的需求是儿童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成了未完成的心结,被隐藏在潜意识里,一旦触及了,潜意识就会自动产生情绪化的行为。
        (一)“林妹妹”的背后——孩子需要宣泄
         最近教室里经常会传出她的哭声,同学们背后叫她“林妹妹”。原来,家里发生情况了:前段时间,奶奶被车撞伤了,不能走路,脾气变得很不好,动不动就朝爸爸妈妈发脾气。剖析、疏导:家庭的变故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就会以种种常人不理解的行为方式来呈现,以拯救家庭,回归和谐。找到症结后,我让她妈妈平时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适时宣泄不良的情绪,同时也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的力量,相信奶奶会好起来,内心得到一份安全感和正向的能量。
        (二)反常行为背后——孩子需要尊重
        在课间活动中,两个大组正在进行激烈的接力赛,每个学生都拼尽了全力在跑,两个组的实力是不相上下。可就在这时,一个组的王同学接到棒后并没有快速跑出去,而是慢腾腾地边走边摇头摆尾。同学的催促他好像没听见一样,直到下一个同学接了棒。这时候同学都非常愤怒,面对指责,王同学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今天的行为异常,一定是有什么事情了。我跟他聊天终于找到了原因,是一颗不平衡的心理造成的.剖析、疏导:其实,很多时候那些总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是内在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当你理解并尊重他的情绪和想法了,这些反常的行为也就自动消失了。于是,我跟他分享了如何向他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以及跟同学有效沟通的方法。最后我又肯定了他真诚与老师交谈的态度。
看着他轻松离开的背影,我也倍感欣慰。
       (三)做作业逃避拖拉背后——孩子需要关爱
        魏同学的不做、漏做、迟做作业问题一直得不到改善。我好几次联系他的家长,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把照顾孩子的事全盘托付给了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说说他,他也不听。只要谈到父母他就哭。剖析、疏导:根据儿童精神分析的理论,从小被父母遗弃或寄养的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极度缺乏的,得不到关爱就会用变相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来得到关爱。于是,我多管齐下,先告诉他的外公外婆父母教养孩子的重要性,要想办法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或接孩子到父母的身边生活学习。又耐心劝说孩子父母平时尽量打电话多与孩子沟通,并创造机会回来看孩子,同时也告诉外公外婆多给予他更多的爱抚。我呢也多多的关心他,指导作业。渐渐地,他也有所变化。



        (四)沉默寡言者背后——孩子需要关注和鼓励
        班级中,你总能看到有一些平时总是沉默寡言的学生,上课下课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不吵不闹从来不会给你添乱,但也很少会抛头露面。小女生谢同学就是这样的人。剖析、疏导:像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是平平,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需要的就是肯定和鼓励,不断进行正强化,树立信心。
        我了解到孩子舞蹈不错。六一儿童节,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她去参加跳舞节目。在才艺展示中,她自信而优美的舞姿得到了全校师生和她妈妈的赞誉。她开心极了。
        事后我还鼓励她在学习上也可以做得一样好。课堂上有意无意地经常表扬,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来回答。后来渐渐发现她回答的声音响亮起来了,她变得更自信了。
        (五)暴力男背后——孩子需要接纳
         B男生,总是因为一点不顺心的小事就生气,轻则骂几句,重则打架。我也跟他的母亲有过几次沟通,得到的反馈是孩子在家里很听话,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待人有礼貌。我真是哑口无言。
        后来有一次,放学排队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听到一位看起来像是他爷爷的家长在喊B学生的名字。B同学居然没反应,就快步追上前跟B同学说:        “刚才喊你的人是你爷爷吗?”
        “是的!”
        “那你怎么这样对爷爷呢?”
        他气呼呼地说:“谁让他在家里天天骂人呀!还整天搓麻将,不干活,我不要他来接。”
        剖析、疏导:从家庭治疗理论分析,家庭中的父母或长辈的某些性格或内在的积怨和不良情绪会影响并传给下一代.B同学在班级里表现也许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第二天我联系了家长做一次沟通,问到爷爷的事情,B同学妈妈的话印证了我的猜测。于是我把自己的分析跟B同学家长说了后,她明白了大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表示回去后会让父母长辈改一改脾气。
        经过这次的沟通,我对B同学也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
        三、不忘初心,共同成长
        心理学分析,行为由动机而产生,而动机源于内在的需求。看到隐藏在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教师的工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就要真正热爱学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到爱其所有,倾我所爱。
        其次,我们要用学习提升教育智慧。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观察访谈,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看到他们内在的需求,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家校合作,抓住教育的契机,因生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教师自身也要借助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再去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同时拥有一颗宽容、接纳的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尊贵的存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让我们都拥有一颗阳光的心,做孩子精神的关怀者和引路人!
参考资料:
[1]谢琦.愤怒的基因[J].大众心理学,2015,第5期∶33-34
[2]钱志亮.儿童心理问题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0-143.
[3]陈默.孩子,你怎么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