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卢洁平
[导读]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之所以要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教师明白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单纯拿来“考”的,唯有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素质和技能,才算是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浙江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卢洁平   313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之所以要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教师明白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单纯拿来“考”的,唯有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素质和技能,才算是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基于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理解,本文简述了几点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法,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让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锻炼的学科,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等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对数学思维的实际理解和体会。新课程改革曾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要积极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以下本文就来简要展开粗浅的分析,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放解题思路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之所以“不怕”,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具备了熟练解决各类生活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更可以知晓学习数学学科,积累数学思维和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在学生的回答方面,不少教师也都是在得到学生“统一”的答案后,就放弃询问其他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日渐式微,教学效率也就得不到提升。
        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侧重学生问题互动,开放解题思路,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怎样做”,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师还应该尽量减少学生的定式思维,比如,有的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一看到“少”、“去掉”、“拿走”等字符,就下意识的想要去利用“减法”思维进行计算,而看到“添加”、“增加”和“增多”等,就开始用“加法”进行计算,其实,如此的定势思维,虽然可以让学生找到一定的思考捷径,但却失去了辩证分析的能力,也不利于形成创新意识和精神。所以,笔者建议,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意识,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奠定整个解题基础
        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无论是分析教材中的数学题目,或者是解决生活购买物品的问题,首先,我们都需要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理解的过程,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如此,才能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构建等式关系。比如,在去超市购买物品,实施总价和找赎的数学计算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通过阅读商品栏上的价格信息牌来知晓物品的单价,然后才可以根据商品的单价,和自己拿去货物的数量计算出“未知量”总价,最后在通过支付手段,计算出收银员需要找赎的价格。所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是数学学科中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乌申斯基曾说过,“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惰性,因此想要让小学生的思想“劳动”起来,还需要结合一定的趣味性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积极通过投放教学实物、道具和自己制作道具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贴合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到数学课堂后,形成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学生的思维大门才会主动打开,从而实现思维的发散,以及数学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另外,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我们也可以知道,其实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大讲堂,每位学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学习到知识,也会自然的应用着知识。所以,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生活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指导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看到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个关于“抽签”的游戏场景,由于所采用的材料较为简单,其过程并不复杂,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一情境展示在课堂生活中,教师分别在三张纸条上写下:唱歌、跳舞、朗诵,然后将纸条揉成团,随机选择一名学生让他抽选纸条,然后询问其他学生“这位学生抽到‘跳舞’的可能性是怎样的?”之后,如果该同学没有抽到“跳舞”,那么从剩余的两个纸条中继续抽,抽到“跳舞”的可能性又是怎样的?由此通过这样的生活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中“抽签”情形,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享受到数学游戏乐趣的同时,更可以知晓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优化问题解决效率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去进行数学计算,而当客观分析完已知量和未知量,得到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之后,无法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则综合来看,也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说,无论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考试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我们都应该重视计算教学,学生计算的过程又快又准,那么问题解决能力也会日渐强盛。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其一,可以从规范学生的卷面书写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抄写习惯,比如,把数位对齐,慢慢抄写,看齐数学符号和参与计算的每一个字符,不要漏抄,如此,才可以把错误消灭在摇篮中,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的计算问题。其二,还要多在课堂和课下对学生进行随时检验,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好奇窗外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做游戏场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窗外,此时,我们可以婉转的指出学生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如“xx同学,你盯着窗外看了那么久,看清操场上一共有多少学生了吗?有多少学生正在踢足球?有多少学生在打篮球?剩余自由活动的学生又有多少?”就此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归纳和计算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调查数据,如何去计算数据,更侧面指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使得小学生重新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效提升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开放学生数学见识,优化数学教学
        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所提升,积累了数学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但也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情况,而这些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在教材中,比如,有的学生可以理解谁比谁多,或者是谁比谁少的情况,但如果加上“多几分之几”或者是“少几分之几”的修饰词,学生们就容易变得糊涂,而这显然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审题和解题,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利用生活实际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多几分之几”和“少几分之几”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就此开放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具备通过生活看数学问题的技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综上,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实施生活教学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具体、形象、生动的数学思维,拓展学生数学多元智能,唯有如此,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和谐,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的关系才会日益密切,也才能实现让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根本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桂颖.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9).
[2]毛梦雪.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能力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9).
[3]徐多胜.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
[4]吴秀丽.PISA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