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人物形象分析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郑凤
[导读]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策略,也不能忽视对人物形象的涵义进行挖掘,帮助学生建立人物形象分析的意识框架。

中山市曹步初级中学  郑凤      528400

内容摘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策略,也不能忽视对人物形象的涵义进行挖掘,帮助学生建立人物形象分析的意识框架。情境教学法有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概念。
关键词:情境教学、叙事性文学文本、群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是文学类文本的中心,是作者传达思想、表达写作意图的媒介。分析人物形象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中强调的是基于文本的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策略,如抓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其他的表现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在中考复习中,我们发现,仅仅这样还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文本,要灵活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还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建立人物形象的意识框架,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概念。而概念的理解是相对抽象的,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图式化形象化的情境中去理解,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教学是“基于感性教育为核心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声音、图像、视频、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资源或教学方式,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并通过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 形成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终实现认知水平和智力双提升的目的。”[1]
        一、学情分析
        曾对2010年的《偷父》和2011年的《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两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题进行统计分析.两道题总分都是4分.平均分分别是2.6分和2.8分,从学生答案看,多数学生能联系文本中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比较模糊,认识不全面,只抓住人物情感的比较多,但对少年行为的状态、品质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运用情境教学建构人物形象分析的意识框架
        什么是人物形象?文本中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人物外表.心理、性格、品质、感情、能力、命运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下面谈谈如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一) 通过表演设置情境揣摩人物心理
        2016年广东省中考卷文学类文本《平衡》中“我”老婆两处心理“不平衡”,试题中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这是一个难点,学生阅读完之后往往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算提醒学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解读,很多学生也无从下手。
        如果组织学生对第9段开始进行表演,学生会很容易找到“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这样的句子,在重复台词中找到“只有自己家无缘无故去换锁”的不甘心以及在“省得嫂子不平衡”的句子中看到文中妻子因被点破心事之后的恼怒。
表演为何更容易把握人物心理呢?因为表演者要尽力去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要努力地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主动地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
        (二)通过故事讲述设置情境领悟人物的品质
        人物的品质是人物形象的核心内容,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品质来表现其写作目的。分析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分析人物品质。课堂上我们给出一个简单的故事,把分析对象情境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如2015年广东中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集中营的课堂》谢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我们引领学生基于文本分析情节,引导学生从行动的目的、状态、结果等来判断人物的内心品质和情感。


从谢达行动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反抗德国纳粹,为了保护更多的人,目的崇高,从他行动的效果来看,做事灵活,可见他聪明,从他所面对的敌人之凶残而他本身行动的果断来看,他很勇敢。
        其次,教师要设置情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教师或学生来讲述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品质:
        有这么一个孩子,为了获取德国纳粹的毒气弹据点情报,以身涉险,进入集中营;为了传送情报,以保护更多反抗纳粹的盟军,他想尽办法故意逃跑而被纳粹射杀。最终,他牺牲了自己,因为他的情报传送及时,避免了成千上万的盟军受到毒气弹的毒害。
情境教学中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了谢达人格的崇高,行动的果断,直观感受到谢达以一个孩子的稚嫩扛起了惊天的壮举。
        (三)通过展示图片、音乐设置情境把握人物性格
        再如2018年的《笔下犹能有花开》,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直观展示笑容灿烂的老太太的图片,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感受老太太人老而心不老、童心未泯的形象特征。
        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营造气氛,可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如2011年《餐桌上的美好时光》,2012年《淡淡的深情》等,在课堂实践中,播放亲情类音乐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亲情沟通的温馨和母亲爱子的深厚。
        (四)通过联想与想象生成文本情境综合解读人物形象
        “情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瞬间关系整合呈现,是文学运作的基础性力量,介入整个文学肌体之内。”“文学阅读,本质便是读者进入一种文学情境,感受其中蕴藉的情绪可能”。[2]阅读文学文本,读者就进入了情境之中,通过想象,读者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个形象的图景,生发出自己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解读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文本本身的情境,我们还可以解读一个人的能力、思想、出身、命运、生活态度、生活状况等。如《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我们在阅读文本中形成了文本情境:一个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在跟鲁庄公滔滔不绝地讲论战争治国之道,一个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在战车上指点江山。他最大的特征就是善于劝谏的才能,出色的军事才能.又如2013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天使儿》,父亲商未央能看出儿子画作的过人之处,又能引导天生残缺的儿子在画画上有所建树,就体现了识人之能和育人之才。文本情境生成便也解读了人物形象。
        实际上,我们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加强文本情境的生成能力,是建立人物形象解读的意识框架,是深入理解和体会人物形象,这样在面对文本时能随时调取脑海中的储备知识,能准确判断人物的心理、性格、情感、品质、能力等等,从而调取相应的词汇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三、在文本情境中践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人物形象的特征需要用准确的词语来概括,但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这是学生的难点,如莫言的《讲故事的人》一段话: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学样了。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这段话体现了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我们根据文本做出判断,这段话最重要的是写了“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流泪”是外在表现,内在是母亲流泪的心理,母亲觉得多算了别人一毛钱,是自己做错了事伤心难过,这种心理叫什么?叫愧疚。接着,母亲为什么会因做错了事就愧疚?因为人格和品性。因为在母亲的字典里,损人利己是不对的,这样的品质叫什么?叫正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文本情境生成时,愧疚这个词也便自然生成了,分析了人物心理。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这便是对人物品质的分析。当然,这得建立在一定认识水平和词汇量的基础上,如果连这个词汇都没有听说,当然会束手无措。
        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对心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词汇进行积累、整合和运用,要不懈于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策略,如把握情节,抓住人物的言行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1]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2]袁海锋.情境支架:建构路径与教学价值.读写月报2020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