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拓展课的浅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陈书宝
[导读] 拓展性课程有别于基础性课程,是对人的和谐、自主、有差异发展目标的完善与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和感受数学文化。

河南省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陈书宝     461000

摘要:拓展性课程有别于基础性课程,是对人的和谐、自主、有差异发展目标的完善与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和感受数学文化。拓展活动需要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层次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全面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
        小学数学拓展课是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扩充、开拓、扩展、延伸、展开的课堂教学。它的学习素材源于教材,宽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很强的探究性。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它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读”懂;也不能简单地靠教师讲解与示范,把学生“讲”懂。小学数学拓展课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笔者根据自己研究小学数学拓展课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发展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得以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没有问题,学生也就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拓展课中,问题驱动探究任务,问题引发思考深度。因此,拓展课教学首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有效的情境必须具备趣味性、挑战性和思考性。
        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小学生不仅对“好玩”的数学感兴趣,也对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挑战性的情境,为学生创造经历“研究数学”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找到自信,并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数学观。如“硬币的滚动圈数”一课,当一个硬币不动,另一个硬币绕着它的外沿滚动一圈回到原位,这个硬币本身滚动了几圈?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圈”,然而验证的结果却是“2圈”。和学生猜想完全不一致的结果,无形中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的核心目标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需富有思考性,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如“三角形的最多个数”一课,呈现问题:把一个1000边形的硬纸板,沿着直直的一条线剪一刀,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图形,其中三角形最多有多少个?有的学生猜想最多只能剪1个三角形,有的猜想最多可能会有2个,有的认为最多可能会有3个……到底几个?怎么研究?在热闹过后教师引导学生静心思考,得出研究方法:先从最简单的多边形开始研究,然后慢慢地增加边数,发现三角形的最多个数。这样的情境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简洁、有效。
        四、定位探究方式,学会研究方法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学习内容与教材相比,更具探索性与挑战性。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前,教师需认真分析学习素材特征以及学生的学情及认知特点,定位契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方式。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研究的方法,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一)“半扶半放”型探究
        有些拓展课学习素材具有一定难度,涉及一些未学知识或数学方法,学生探究起来有难度,这时就应该采用“半扶半放”型探究。“半扶半放”型探究意味着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在学习关键处需“扶”一下学生。教师要精心组织、策划教学活动,重点部分要“把舵”,小结部分要帮助归纳,有争议的地方需要阐明正确的观点。
        (二)开放型探究
        还有一些拓展课学习素材基于教材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可探究学习,此类学习素材就采用开放型探究方式。在开放型探究中,虽然学生不需要“扶”着走路,但在关键处还需教师指引方向。当学生探究进入“死角”且长时间出不来时,教师要引导其“回头看”;当学生探究走到“十字路口”时,要引导其“辨方向”;当学生探究路径不多时,要引导其“另辟蹊径”。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有时还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离开座位帮助不会的学生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如“画面积为2 的正方形”一课,呈现问题:面积是 的正方形,你们会画吗?学生通过计算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数的乘积为2,甚至有个别学生提出面积为 的正方形不存在.就在学生的思考进入“死角”时,笔者引导他们“回头看”:(1)你会画哪些正方形?(2)由边长想面积,画不出2的正方形,能否直接从面积角度去思考呢?点拔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再汇报交流。
        五、拓展课程学习素材的选择
        (一)要深度挖掘教材知识
        教材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根”,离开了教材的拓展课程是“无根之木”。我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已经学了很多小学数学课程内的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再学习拓展课程呢?要避免给孩子新的负担。因此,拓展课程的开发,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研究”、再“设计”、再“实践”……甚至于“重组”。换句话说,是让学生更加“吃透”教材,从而内化知识,提高兴趣。
        (二)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般来说,对学生拓展性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进行评价,而不应成为期末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否则就容易使主动、积极的实践性学习降格为被动的巩固与训练,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与我们实践课程改革、构建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应增加知识,而应以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为重点。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遇到这样一类问题:“买了若干瓶矿泉水,喝完后几个空瓶可换一瓶水,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水?”这类“以瓶换水”常被我们当作思考题来考学生,学生也容易在这方面出错。由此,我们提出要依据“空瓶换水”的素材,开设一节“强调引导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感受直观模型的价值、突出解题策略的指导,进而掌握模型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素养”的拓展课。
参考文献:
[1]代晓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西部教育,2019,(73):119-120.
[2]张荣明.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63):90-93.
[3]杨振华.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学周刊,2019,(26):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