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叶敏
[导读] 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伴随教育事业改革的步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及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叶敏 365200

摘要: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伴随教育事业改革的步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及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本体是学生。学生的思想必须要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这样才能使其情感得以升华。本文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使初中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社会良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刻感悟,在积极、自由而又有内涵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获得积极的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师者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以往陈旧落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教学弊端,认真分析弊端存在的原因,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首先是教学方法一直沿用灌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注重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只去片面强调其重要性,对学生实施逼迫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根本不顾及学生的知识理论认知的规律,不去倾听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是学生的思想及思维被闭锁起来。在传统的教学认知中,很多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仅仅就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求,为了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从而将授课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上,无形中将学生束缚起来,把学生的思想和思维闭锁起来,完全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目标。最后是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的思想及生活脱节,与社会实践产生了距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者是课堂的主导,主导着整个课堂,让学生无法获取真正意义的生活及情感的体验,结果造成学生逐步丧失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致,越学越没有劲头,看不到生机活力。这种状态下,使得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现实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学习的那份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师者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归属教师自己,他们的讲授几乎快要占据整个课堂的时间。结果还是担心自己讲解的知识学生听不明自,怕有知识点遗漏,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必然就导致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几乎不存在,势必会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锻炼。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师者授课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依据教学的内容而进行转变,决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种进行模式而不进行改变。在学生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教师却不改变教学方式,就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丧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上课的教学目标就根本无法去实现。我们任课教师务必要依据教学内容去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千万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
        (三)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一些任课教师在忽视教学方法的同时,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每当出现疑难问题,教师就想替代解决,不给学生思维考虑的机会.当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任务时,不是找寻有效的途径去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不去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将正确的问题答案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状况必然会让学生养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和不积极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迅速融入课程
        课程有效性的评判者是学生。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其中学有所得,这就是教学的成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走进课程内容中去,获得情感共鸣。
        例如在“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树立规则意识,“同学们,我给大家讲述一件生活中的事情,重庆一个女乘客因为坐过了站,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一执并互殴,结果公交车失控坠江。十五人不幸遇难,这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规则,就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渗剧,如果女乘客懂得守规则,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烈事件。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你能不能说出几件有关规则的故事呢?”把这样的生活化的话题引人课程,学生就能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也会在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
        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立足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迅速成长的内心世界,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与课本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融 合中,让学生产生参与的兴趣,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二)采用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思想
        初中生的思想已经基本独立,他们对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教师在旁引导,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例如在“以礼待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为人处事之道,懂得礼仪的重要。“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礼仪,老师要提问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礼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懂礼的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提到了关于礼的方方面面,提出很多事实论据,在交流中越来越深刻地领悟了以礼待人的深刻意义。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实际,层层推进,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使其从容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不宜理论化,而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钩,使其在讨论问题中得到最有效的答案。



        (三)组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懂得社会责任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的设计、实施到最后的总结报告,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的品质,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服务社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展开实践活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懂得服务社会,树立社会责仟意识。而如果只在课堂中讲述道理,也许学生会不以为意。实践性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而且还能够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走出校园做小义工,服务社会。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如交通指挥小组、养老院小组、环境保护小组。同学们自己来选择小组,制定活动计划,老师审核后就出发。”在实践中,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也懂了服务社会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仟意识。
        教师在组织实践性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采取哪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开展实践性活动,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家国理想,有社会担当。
       (四)设计时政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
        设计时政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入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真正主人。
        例如,在教授有关“爱护、保护身体”的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的时政新闻与热点资讯,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提出个人见解;或者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来展开情景模拟,让学生懂得如何在面对他人侵害时更好地保护自己,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信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与课后感悟,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五)课前参与,发现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围绕课堂将学到的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新的问题,并自主解决。
        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自主预习的活动,上网搜索资料,解决相关的学习问题。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有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上网搜索相关法律知识,思考该如何处理。“某学生的父亲开了一家公司因为债务问题破产了,其父想要赖掉员工的工资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打骂该学生。你觉得这位父亲是否违法?有哪些违法行为?”学生尝试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家长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再提出其他问题,如:“如果将家人打伤了,算不算故意伤害呢?”学生围绕新的问题再次展开自主探究,力求自己解决问题。
        网络搜索的实践活动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科技,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种信息,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更充分地做好预习工作。若能发现新问题,就会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六)课堂辩论碰撞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辩论等实践活动。学生围绕问题交流看法,碰撞思维,获得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课的时候,有学生就网络上搜索到的某些新闻提出了困惑:“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我国某地采取了‘封城’的做法,规定人们必须戴口罩。但是我在新闻中读到,很多外国人都认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拒绝戴口罩。那么,我国采取的防疫措施是不是损害了人们的自由?”教师鼓励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思考若干问题:“自由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应该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维护自由?”“我国的法律和西方某些国家的法律在根本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中西方传统文化又有什么不同?”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明白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基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做出的,并非损害人们的自由。
        除了课堂辩论活动以外,还有很多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围绕收集到的时事新闻事件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或者就某个主题展开演讲活动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碰撞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七)课后拓展,升华意识
        教师要强化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围绕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一些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调查访问等活动中。以便促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实践生活。学生通过实践验证了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就会更主动地学习,并用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总之,初中生的思想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的思想品质发展需要教育把关。承载培养学生优秀品德重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许家畅.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教育界,2019,(24):43-44.
[2]王芳.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以“依法行使权利”一课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2(4):79-84.
[3]巫凤云.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9,(2):39.
[4]赵邦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24):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