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为载体促教师实践智慧生成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吕娜娜
[导读] 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极具革新意义的工程,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行政与管理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南京路中学 吕娜娜   266600

摘要: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极具革新意义的工程,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行政与管理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在行动中持续地研究课程教学法、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成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
关键词:课程;课程领导力;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是从认识、评价和决策的教育实践中生发出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用观察、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和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我总结了“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方法引领”的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三步推进法。
        一、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金钥匙,这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爱”的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期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应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应当注重学科间渗透.游戏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当用自己对于课程的热情,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为学生创设有“爱”的课堂。
        (二)争做小老师
        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让学生争做小老师,引导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讲解自己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不同学生对不同历史故事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应该全面客观的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因材施教,强化科学指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叶子,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在合理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强化科学指导,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拿历史学科教学来说,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历史课程教授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技能的提升、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三、方法引领,提升自学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简单的说,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掌握知识。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尝试,初步形成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三段”模式,即“课前尝试学习——课堂主动学习——课后自主学习”。
        (一)课前尝试学习
        课前尝试学习也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学生会进行独立思考,慢慢的就能总结出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很好预习的重要工具。它图文并重,借由颜色、图像、关键词等激发人的思维,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实践中我发现,在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他们手脑并用、发散思维,制作出来的导图可谓是图文并茂、靓丽多彩,而且他们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要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觉学习的参与者,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课堂教学问题的系统设计,思路流程组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在课堂设问的方法,主要应分为引发型设问、疏导型设问、深究型设问、辨析型设问等。
        (二)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自主进行学习和巩固,快乐的获取知识呢?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1.培养有自信的学习者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信心,才可能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追求、探究.在课后自主学习中,老师或家长的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促使他们课后自主巩固练习,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成为有自信的学习者。
        2.培养能质疑的学习者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求才能产生的。在课后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孩子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遵循从课程出发,积极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法,让学生乐学、会学、爱学。工作中,我“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以研究引领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提升,演绎了课程的精彩,生成了实践智慧,也最终实现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不断研究,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杨跃.本科师范生的教师领导力培育初探[J].当代教师教育, 2012
[2]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黄政杰.课程评鉴[M].台北: 台湾师大出版社,19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