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9期   作者:黄文,何惠玲,廖建恩
[导读] 分析采用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黄文,何惠玲,廖建恩
        粤北人民医院  广东韶关  512000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17例研究对象,均为小儿肠套叠患儿,依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7例行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患儿列为对照组,另外10例行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患儿列为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统计复位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复位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B超;水压灌肠复位;复位效果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是指因近端肠端及其肠系膜套入远端肠腔而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最常见的是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婴儿肠梗阻排名中占据首位[1]。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是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常用方法,虽然效果良好,但是辐射较大,容易对患儿造成伤害,影响治疗效果[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B超逐渐用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3]。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7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分析,总结X线检测下空气灌肠复位与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的方法,试探讨二者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7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7)与研究组(n=10)。对照组中男4例,女3例;患儿所处年龄范围为2-24个月,平均(9.23±2.46)个月;患病时长2-72h,平均(26.35±3.14)h。研究组中男7例,女3例;患儿所处年龄段为2-25个月,平均(9.01±2.58)个月;患病时长2-73h,平均(26.84±3.25)h。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长,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腹部超声、腹部透视、CT、MRI等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以及便血等症状的患儿;患儿家属了解治疗方法,签字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患儿;精神意识不清晰,无法正常交流的患儿家属;一般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设置复位压力为不超过16.0kPa(1mmHg=0.133kPa),造影复位时间设置为5min,在5min内保持空气压力,之后停止。对于无法进行一次性复位的患儿,首先将部分气体放出体内,并进行手法按摩,在X线片下,找到套头位置的腹部,采用右手轻轻按压,沿着能够促使套头收缩的方向进行按摩,按摩过程中保证力度适中,按摩时间为3-5min;然后,慢慢提高注气压力,重复进行手法按摩,当压力指数下降,并且上腹部的包块开始减少甚至消失,小肠内涌入大量气体并呈放射状,患儿慢慢停止哭闹时,则说明小儿空气灌肠复位术治疗成功。
研究组则给予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具体方法为: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治疗,指导患儿采取平卧体位,在肛门和肛管处为为患儿涂抹石蜡,沿着肛门插入长度5-10cm的导管,并连接可控压力灌肠仪,将注水压力设为9-10kPa,启动灌肠仪后慢慢注入温热生理盐水,并调整为脉冲模式慢慢增加压力,最大压力不可超过12kPa;然后,结合按摩手法进行复位,当套叠头部逐渐移至盲肠方向,腹部包块开始减少甚至消失,则视为复位成功。
两组患儿复位成功后,再次对患儿进行腹平片拍摄,根据拍摄结果判断患儿是否出现消化道穿孔情况。治疗结束后,叮嘱患儿家属需监督患儿禁食禁水6个小时,从而确保肠管得到充分充盈,之后可适当为患儿添加辅食,协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规律饮食,及时治疗小儿腹泻、病毒性感染等疾病,防止病情复发。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仔细记录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将治疗时间作为临床疗效的衡量指标,治疗时间越短则说明疗效越好。
(2)统计两组患儿的复位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为肠穿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差异
从表1的结果能够看出,在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差异(±s)


2.2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复位效果与并发症的差异
从表2的结果能够发现,在复位成功率上,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复位效果与并发症的差异[n(%)]


3.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先天性肠管畸形、饮食改变等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呕吐、哭闹、腹部包块、血便、脱水等症状[4-5]。小儿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发于春秋两季。小儿肠套叠患儿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不仅会阻碍肠管血液循环,引发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还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给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6]。因此,临床上加强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B超结合水压灌肠复位用于小儿肠套叠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建国, 陈志权, 李东平.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射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比较[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8, 34(01):39-40, 88.
[2]雷振华. 生理盐水灌肠复位联合B超监测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 019(004):130-131.
[3]王智勇, 肖东, 毛建雄. 透视下空气灌肠与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 2018, 47(05):48-49.
[4]王玉敏, 红华, 王芳,等.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8, 040(003):211-214.
[5]潘祝彬, 高群, 黄河,等.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008):116-119.
[6]赵云, 吴军, 朱玉,等. 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外医疗, 2018, 037(018):185-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