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霞丽
龙马潭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泸州 646600
幼儿急疹是指婴幼儿出现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以称为“婴儿玫瑰疹”,主要是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无症状的成年患者是该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容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幼儿急疹好发于每年的春秋两季,但大多数情况来说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为散发病例。因此,我们应及时掌握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并在出现相似的症状后及时就医,做好早期的干预处理,以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吧!
一、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
1.发热。一般而言,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多在在7~14d,平均保持在10d左右。在潜伏期内,患儿并不会出现任何的身体不适或前驱症状,只是在潜伏期过后会突发高热,并且体温始终保持在39℃以上,有的患儿在高热发生后还伴随着惊厥症状。其次,除了发热惊厥以外,患儿还会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但是精神状态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有个别患儿也会出现呕吐、恶心、咳嗽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口周肿胀及血尿。从咽喉部变化来看,患儿还可能会出现轻度扁桃体充血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2.出疹。在潜伏期过后,患儿的发热症状会维持3~5d,在此过后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患儿还会伴随出疹的症状。幼儿出疹的皮疹常见的是玫瑰红色斑丘疹,呈发散分布,直径不等,大约在2~6mm之间,很少会出现融合出疹的现象。从大部分患儿的出疹情况来看,皮疹多发生在面颈部及躯干处,而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维持1~2d后皮疹会逐渐消退。但是无需担心的是出疹并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并且也没有色素沉着和脱屑等现象。少数患儿在发病早期会出现腭垂红斑,但是此类症状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家长也不用过度紧张。
3.其他症状。
除了发热和出疹以外,幼儿急疹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腹泻、流涕、食欲减退、眼脸水肿等,部分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若2岁以下的婴幼儿出现突发高热,但是没有其他明显的体征变化,在高热褪去后伴随皮疹时,应及时考虑是否出现幼儿急疹。同时,还需要与风疹、麻疹等其他疾病作出辨别。
二、幼儿急疹的处理方法
1.一般处理。幼儿急疹应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轻度患儿可以建议卧床休息,并予以充足的热量和水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防出现脱水、酸中毒等不良反应。针对可以进食的患儿,可予以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或者食欲不振的患儿,可予以静脉补充或者逼死,按照患儿的个体情况补充生理所需的热量及液体量。在临床上,患儿的高热症状持续不退时,体温若升高1℃,补液量也应随着增加。对于高热伴随惊厥或者腹泻的患儿,同样应该适当增加补液量。
2.高热降温。患儿在出现高热症状时,应予以高热处理,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等。其中,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降低环境温度、采用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温度保持在20℃左右,按普通灌肠法进行处理)、温水浴等。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并不稳定,特别是新生儿,在出现急诊时原则上不宜采用药物降温。但是,在物理降温并不起效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不良反应。一般来说,可以结合患儿的年龄和高热症状来选择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可采取退热剂交替使用,而注射安痛定等激素治疗不能作为患儿高热降温的常用药物 。
3.其他对症处理。针对哭闹烦躁的患儿,可以采用镇静剂处理;针对高热伴随惊厥患儿,在予以高热处理的基础上及时止惊;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例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等;针对腹泻患儿,可以予以助消化药或者其他止泻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在产生皮疹后导致诊断出现失误。但针对免疫缺陷的患儿或者是重度病例,则需予以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未探究出一套完整的抗病毒药物。
【科普小结】幼儿急疹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在出疹前并没有其他明显症状,潜伏期较长,因此在临床上也难以作出预测判断。因此,我们应加强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在出现发热和发热后出疹症状时,考虑幼儿急疹的可能,及时带患儿就医。幼儿急疹具有自愈性,预后良好,严重的并发症很少发生。而针对急疹患儿,临床处理原则着重一般处理,加强护理,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出院后需要注意隔离患儿至出针后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