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9期   作者:胡媛媛[1],卢雅莉[2],张黎黎 [3]
[导读] 观察治疗及CBTI对不同焦虑水平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慢性失眠寻找更多治疗方法。
        胡媛媛[1],卢雅莉[2],张黎黎 [3]
        [1]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  528478
        [2] 国立政治大学  台湾台北  116025   
        [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观察治疗及CBTI对不同焦虑水平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慢性失眠寻找更多治疗方法。方法:在门诊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予以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照组予右佐匹克隆,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PSQI评分减分率。结果:经过4周治疗,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实验组减分率大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合并CBTI对慢性失眠疗效确切。
关键词:针灸 认知行为治疗 慢性失眠

失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疾病,目前治疗失眠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方法,起效快,服用方便,但不良反应多,且停药容易复发,不宜长期使用;CBTI作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但治疗早期疗效不明显[1]、耗时且昂贵;中医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起效快、经济、安全,能直接调整体内神经递质等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2],但缺点是无法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不良睡眠行为,因此患者可能会容易复发。因此,本研究运用针刺联合CBTI治疗,取长补短,对慢性失眠疗效满意,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首次就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为受试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予以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3mg口服,持续治疗4周。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DSM-5慢性失眠的诊断;②年龄在18-65岁,男女不限;③PSQI评分≥7分;④能够理解和遵守研究的要求。
排除标准: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药物及酒精依赖者;③其他精神疾病患者;④严重躯体疾病;⑤其他睡眠障碍。
3、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用0.30mm×0.25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治疗,针刺以得气为准,每次留针2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治疗一次,共4周。穴位选用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照海(双侧)、申脉(双侧)、太冲(双侧),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神门,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照海用补法,申脉、太冲用泻法。
CBTI治疗方案:①睡眠健康宣教:每天同一时间起床、避免白天长时间的小睡、规律锻炼、避免兴奋剂(咖啡因和尼古丁)、睡前限制酒精、避免空腹或过饱上床、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干净舒适、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不看时间。②刺激控制:困倦时才能上床,若15min无法入睡则离床。③放松训练:睡前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④认知重建,预防复发:重构患者对失眠的不良认知信念,减少对睡眠的过度担忧;鼓励患者继续保持好的睡眠行为,讨论如何预防复发。
4、观察指标
PSQI评分:由23个项目共7部分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每部分分为0~3分,总分为0~21分。用来评估失眠严重程度,总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痊愈:减分率≥75%;显效:50%≤减分率<75% ; 有效: 25%≤减分率<50% ; 无效: 减分率<25%。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共纳入60例受试者,年龄24~63岁,病程3~30个月,其中男性稍多,占53.33%(32/60),在职工作者占73.3%(44/60),已婚者占80%(48/60),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58.33%(35/60)。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疗效
实验组有个别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对针刺感到紧张不安,经解释和安抚后情绪能缓解。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PSQ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降幅较对照组更明显,详见表3。


三、讨论
有研究显示,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8%-10%[1],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的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不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会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情绪、人际关系及交通安全等[3]。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等,病因复杂,与素体偏虚、外感六淫、七情所伤、饮食劳倦、久病内伤等都有关,其中以七情最为重要,涉及脏腑为心、肝、胆、脾、胃、肾等,病机为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研究显示[2],针灸可直接影响人体多种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从而起到镇静催眠、改善睡眠的作用。选穴方面,本研究选用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太冲等穴位,其中神门、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和内关[4]是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五组穴位。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为安神特效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入络于脑,百会为督脉穴位,且与四神聪又位于头部,能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能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此外,本研究选用的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与神门相配可宁心安神;申脉和照海分属阳跷和阴跷,主司睡眠;印堂为经外奇穴,能安神定志;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能平肝清热、疏肝解郁,调理情志。
中医对心理治疗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治病“必先治神”。但现代医学多是生物医学模式,常常只能“看”到病而忽略了人,因此,针灸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是符合中医整体观的治疗方法,且起效快、安全、无明显副作用,优于常规的镇静催眠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斌,张黎黎,陈施雅,等. 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慢性失眠的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52(6):373-378.DOI: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9.06.003.
[2]陈鹏典,杨卓欣,黎杰运,王俊玲,刘芳,蔡贤兵,贝剑宏,吴家满.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09):43-46.
[3]杨璐璐,康尹之,张菀凌,张斌.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障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01):142-146.
[4]黄凯裕,梁爽,许岳亭,卢圣锋.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失眠选穴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5,35(09):960-9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