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思
武汉市第一医院产科 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产妇中选94例。按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数量都为47例。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性护理方法提供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则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观察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率要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产妇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具有显著效果,还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率,护理效果明显。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率
产后出血主要是产后阴道流血较多,24h出血量达到500ml。产褥期是产妇生产后生殖器官逐渐恢复的时期,产后出血影响产妇身心健康,还会加大产褥期感染率,引起其他并发症[1]。剖宫产及阴道分娩都会对产妇生殖器官与产道构成损伤,如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等,部分产妇产后会自凝,但如小动脉损伤血液颜色鲜艳。加强对产妇产后护理干预,以预防产后出血。本文分析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产妇中选94例。按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数量都为4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9.4±3.8)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为(39.5±0.4)周。初产妇27例,经产妇2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1~36岁,中位年龄段为(29.9±3.5)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为(39.4±0.6)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9例。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各类基础性资料,并无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性护理方法提供护理内容,指导患者常规检查,分娩护理即出院指导等各类常规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则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心理护理。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交流沟通,了解产妇的基本情况,依据产妇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内心解答产妇的问题,帮助产妇调整心态,促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部分心态不良的产妇,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安抚,尤其是初产妇,应向其说明,促使其放松心态。(2)产程陪伴护理。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可由产妇比较信任的护理人员陪产,指导产妇分娩时呼吸,予以产妇分娩信心。(3)疼痛护理。如产妇产后疼痛明显,护理人员可向其解释疼痛的主要原因,并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转移产妇注意力,以此减轻产妇疼痛。告知产妇,如情绪过于紧张,就可能加重疼痛,指导产妇放松[2]。(4)行为干预。产后加强对产妇产后的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生活行为进行干预。提醒产妇及家属,产后可多食用有利于子宫恶露排出的食物,日常饮食营养应全面,以加快机体恢复速度。在产妇恢复良好的情况下,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指导其正确的运动方式,避免出现产后感染。(5)产后护理。产妇分娩结束将其送至病房后,护理人员应24h密切观察其出血量,检查宫底高度,阴道分娩的产妇还应帮助按摩腹部,促进宫腔积血排出。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SPSS.20.0,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通过x2评分检验后,采用百分比来表示;经t原理检验后,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X±S)表示,在两组数据比较P<0.05,的前提下,说明两组患者组间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观察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率要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胎儿娩出后,产妇出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多种,为确保母婴安全,降低产后出血率,有必要为产妇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就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对加快产妇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产妇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具有显著效果,还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率,护理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刘钦.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3(12):908.
[2]周姗姗,杨孜.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3(1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