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让养老更加温馨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阳
[导读]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转变,表明我国人口现状不容乐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市  201600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转变,表明我国人口现状不容乐观。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老有所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与养老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的矛盾影响下,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作为可行的选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时间银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
        一 时间银行由来
        时间银行(time banks),也称“时间储蓄”(time savings),最早是由日本女士旭子水岛提出的,而真正将“时间银行”推广到世界范围的则是美国学者Edgar S.Cahn。Cahn认为,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者虽然不能通过劳动来交换金钱,但是可以通过劳动来交换服务,劳动者可以利用一小时的服务来换取一小时他人的服务。从本质上来讲,时间银行实际上是一种志愿服务,而这种志愿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相比,主要区在于服务的交换性及有偿性。卡恩把时间银行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邻里互助阶段,即纯粹的邻里之间彼此的照护或帮助;第二阶段为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介入,积极发展志工为社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第三阶段为社会企业参与,即对于花费时间为社区老人进行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有偿支持。从目前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处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时间银行模式主要用于互助养老方面并不断发展延伸到其他方面。目前时间银行已遍布全球30 多个国家,建立时间银行相关组织1000 家以上,其中美国就达到500 多家。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和养老模式的创新,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供助老服务和缓解养老压力的新思路
        二 时间银行模式发展历程
        2.1 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与实践
        2.1.1 美国
        “时间银行”模式最早在美国付诸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迅速发展。该模式最初的设计思路是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目的是提升养老质量,而随着时间银行的不断发展,参与主体又扩展到年轻人。国开设的时间银行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老年志愿者服务银行(Older Volunteer Service Bank)与长老计划(Elderplan)。老年志愿者服务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其主要模式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或独居老人提供服务,主要由老年志愿者充当该组织的成员,他们大多是一些退休的职工。而该时间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较为单一,仅为独居老人提供临时性的照料服务,而每次的服务时长不超过6 个小时,服务完成后会将时间以积分的形式存储到时间银行,积分的累积规则也比较固定。志愿者在时间银行积累的积分不但能够自己兑换使用,还可以用于自己的直系亲属。长老计划(Elderplan)起初是美国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的试点机构,主要宗旨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拥抱幸福晚年生活”。美国的时间银行起步早、发展迅速,并且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2.1.2 英国
        英国的时间银行在政府的鼓励与引导发展较为迅速,英国政府为了增加公民参加时间银行的积极性,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活动。此外,政府领导人积极推动支持政策的落实及时间银行模式的推广。截至目前,英国共有108 家“时间银行”,约有20000 名参与者。

英国开设的时间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斯通豪斯公平份额(Stonehous Fair Shares)与莱西格林时间银行(Rushey Green Time Bank)。
        英国时间银行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政府积极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利好政策,鼓励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等加入时间银行,并不断地对时间银行的有关知识进行普及,使时间银行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为时间银行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2.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政府养老负担沉重,因而时间银行模式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日本得到了较好发展。日本开设的时间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自愿义工网络(Volunteer Labour Network,简称VLN)和日本积极生活俱乐部(Nippon Active Life Club,简称NALC)。日本的时间银行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已在积分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时间银行运行机制。
        2.2 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
        20世纪末,时间银行服务模式传入中国,但这种模式引入中国时发生了变化。关于时间银行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志愿者首先提供服务,然后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存储到时间银行中,将来在某个时间志愿者再提取“时间币”获得回报,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持续供给的一种制度。在实践中,我国将时间银行模式本土化,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存储,以便将来获得一种可预期的回报或者激励。随着实践的增加,这种模式逐步转变为低龄老年人志愿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以“时间币”的形式记录下来,等到低龄老年人年老体衰的时候再支取出来,享受同样时长的养老志愿服务。
        学者们对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结合陈功和黄桂国(2017)以及祁峰和高策(2018)对时间银行在我国发展历程的划分,张文超和杨华磊将我国时间银行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 萌芽期(1998-2003)这一阶段开始于1998 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动员社区内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借助时间存折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使老人能够在日后兑换服务,这是我国第一家时间银行。1998 年底,时间银行也在太原出现。1999 年,广州、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时间银行机构,并在之后进一步扩展至哈尔滨、江苏、重庆等地,其中的一些时间银行运行至今。二 曲折期(2003-2008)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初步探索,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各地时间银行也暴露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以晋阳时间银行为例,据媒体报道,在2003 年,其运行开始举步维艰。由于对不同服务缺乏一定的换算标准、宣传不到位导致参与人数不足、高龄老人需求大与服务人数少等问题,使晋阳居委会决定在2003 年成员换届的同时,也停办时间银行。三 快速发展期(2008- 至今)2008 年,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加上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展现的志愿者力量,时间银行又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根据陈功和黄国桂(2017)的统计,在2008-2016 年我国至少出现了31 家时间银行。同时,相比于萌芽期的自发性特点,这一时期我国时间银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将互联网和传统志愿服务结合了起来。
        三 时间银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时间银行”虽然在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运作中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部分学者认为,时间银行自身运作不规范、覆盖范围过小、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等是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未能扩展壮大的主要原因。学者们提出了推动时间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如设计养老服务平台系统;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先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为身体状况不良的老年人服务,在将来由身体状况不良的老年人的子孙来进行服务回报;政府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总的来说,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完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