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工程投标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玉珏
[导读]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国际工程承揽项目日益增长,但在投标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国际工程承揽项目日益增长,但在投标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中国建筑企业在提升中标能力方面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国建筑;国际工程;投标问题
        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工程项目承包现状分析
        近30年来,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大幅增长。在2020年ENR的最新报告中,中国共有74家承包企业入选ENR250强榜单,上榜企业继续蝉联各国榜首,并且中国承包企业的整体实力同比增强,有3家承包企业名列前10位顶级承包企业。随着愈来愈多的中国承包企业走出国门,选择各方面适宜度较高的工程承包目标国家也成了摆在中国承包企业面前迫切需求。国外不同地区、国别的建筑市场环境与我国国内市场环境差异显著。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面临国内的融资渠道少、过于依赖低成本、无序竞争等问题,又面临来自国际的全球市场持续萎缩、不同国家出现的局势动荡、恐怖袭击事件增多等问题。因此,文章重在探索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投标中的相关问题,为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提供参考。
        2 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中国建筑企业自身的投标环境与条件造成的。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2.1 国际投标条件不足
        2.1.1 经营战略不明
        近年来,我国企业国际承包市场上数量上优势明显,但在质量上却不容乐观,企业缺乏长期经营战略。我国入榜企业中,其平均国际市场营业额明显弱于国际承包商250强的平均营业额,并且从国别市场上看,发达国家以欧美布局为主,而中国企业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且往往以施工承包业务为主,依靠廉价的成本价格进行竞争,产业链机构单一,利润不高。
        2.1.2 投标人才缺乏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人才匮乏、国际工程招标投标经验不足,难以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竞争。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建筑企业在参与国际工程投标过程中,对国际工程投标惯例不熟悉,缺乏对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形势的分析与预测,缺乏对招标国国情的了解,靠找翻译、找代理进行竞标,难以把握事态的发展。可以说,缺乏国际投标人才是难以承揽国际大型建筑项目的重要制约因素。
        2.2 对招标文件研读不够深入
        2.2.1 对合同条款研读不细。
        某些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由于对合同条件细则研读不够,对有些条款理解偏差,致使投标报价不准,导致自身被动。如招标文件中,保函值的要求、开保函的银行的限制条件等,对承包商计算保函手续费用和用于银行开保函所需抵压资金的占用都有重要关系。对这些事项研究不择,会直接影响投标报价。又如招标文件中是否对开工日期、动员准备期及施工期限限制等要求,其对编制投标书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机具设备配备方案以及高峰期劳务人员数量安排都产生直接影响,某些企业由于对这些要求的疏忽大意和把握不准,会导致投标失利。
        2.2.2 对合同种类和报价编制要求研读不细
        合同种类不同,对报价有着很大影响。在总价合同中,承包商承担着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就应当将工程量评估、核算相对准确;在单价合同中,承包商主要承担着单价不准确的风险,在投标时,就应对每一子项工程的单价进项细致地分析和综合判断。某些企业在投标时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疏忽而失利。其次,应仔细研究工程量表的编制体系和方法,如有无预付款,是否将详图设计、勘察、临时工程等列入工程量表。不同报价体系对承包商计算标价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中标。
        2.3 抗风险能力不足
        2.3.1 资金实力不足
        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资金需求巨大。资金能力不足,承包商无法选用先进的施工方案,也影响承包商履约能力,还影响承包商实现索赔目标。

没有充足的资金实力,业主的违约可能会转化为业主与承包商的共同违约,不但实现不了索赔目标,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解决资金实力的方法很多,但只有自有资金最有说服力,其他方式都可能增加融资成本和管理难度。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这也是制约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投标的一大难点。
        2.3.2 政治与外交风险
        国际工程投标作为一种跨国经济行为,涉及国别风险问题,因此,在投标阶段,首要考虑的是政治风险且应重点调查研究。政治风险通常由政策多变、对外关系反常、法制不健全、法规不合理、国际信誉差等因素构成。投标前,如果不对该国政治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盲目投标,将对中国建筑企业将有着致命打击。
        3日本综合商社国际工程投标管理模式对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启示
        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工程业务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其投标管理模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战败、70年代石油危机、90年代金融危机而不倒,在变化的外部国际环境中不断实现转型发展。这些企业在商业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独到经验对中国建筑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1 坚定发展战略,深化国际业务
        日本综合商社在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能够迅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迎接挑战。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综合商社以积极姿态实施了高层次、规范化的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通过扩大三国间贸易,积极推进海外事业投资,推动海外子公司本土化等方式使其摆脱了有限的国内市场的局限性,把全世界作为经营活动的范围,并形成强大的海外网络和丰富的海外直接投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始终在国际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投标过程中要拓展国际化竞争的视野和理念,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全力打造国际化一流企业,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跨国经营指数。要不断创新,集中优势资源,抓重点、抓亮点、形成海外经营新的效益增长点,协调资源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完善海外经营布局。并且持续拓展业务领域,在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基础上,结合企业资源能力和外部市场需求,努力深耕创新行业
        3.2突出人本管理,加强专业化投标队伍建设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我国一样具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日本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促成了当今日本企业的以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工作积极性。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造就了企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成就了日本综合商社的长盛不衰。
        中国建筑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可充分探讨日本商社“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借鉴其经验,凝聚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管理机制。一是优化选人用人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市场化招聘力度,根据业务需要,引进外部多层次、各类型的国际化、专业性投标业务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各类人才都纳入人才成长通道,规范人才职位序列,完善职责权利体系。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和福利体系。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做到收入能增能减和奖惩分明。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追求员工满意度,强化员工责任意识。五是全力推进人员岗位管理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
        4.结语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真正迈入国际一流行列,必须要实现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相对稳定和规范,但市场准入门槛高,标准严格,对工程质量、配套服务和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进军高端市场,一方面要加大专业能力培养,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通过培养、提升海外工程执行能力,打造进入高端市场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要转变经营理念,发达国家或高端市场的竞争更多追求的是满足质量和标准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成本竞争,经营理念要向以客户和成本为核心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昌明,汤天伟.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的弱势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01):89-93+0
        [2]郭伟尚.复杂环境下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生态位及生境选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3]张颜.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化经营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