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各类事件的行车组织工作及调整方式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5期   作者:韩强
[导读] 现阶段地铁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也是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出行方
        韩强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12011319821018*****
        摘要:现阶段地铁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也是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出行方式的代表,其具备出行便捷,乘坐舒适、快捷、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乘坐地铁作为首选出行工具,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乘坐地铁的人群越来越多,基数逐渐变大,对地铁运输时效性,正点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的运行受其线路局限性,空间范围的约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行车事件和各类突发情况出现后,易造成列车运行晚点,运营秩序紊乱等情况的发生。基于上述原因,在运营过程中,当出现行车事件时,相关预案的启动,有效的行车组织措施和调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结合地铁运营自身的变量特点,以下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行车组织及调整措施。
关键词:行车组织,行车调整
一、信号系统故障下的行车组织
        信号系统是保证地铁行车安全,实现运营效率,满足运行图兑现的重要行车设备,其安全性毋庸置疑,作用不言而喻。信号系统的相关设备由各种电子元器件组成,受环境、气温、湿度影响较大,其使用寿命大幅缩减,必然导致故障出现,致故障概率大幅升高。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极易导致列车晚点,掉线,部分区段中断运营等情况的发生,选择不同的降级手段,合理调整是检验行车应急组织方案是否适用、有效、可行的重要依据。控制中心通过ATS监控系统发现本线路相关设备,如道岔,计轴,屏蔽门,紧急停车按钮,信号机,列车车地通讯异常,联锁机出现故障时,应首先与现场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根据现场人员反馈的实际情况,做出预判,利用手摇道岔,计轴预复位淌扫,计轴强制复位,驾驶模式降级至后备模式,车站互锁解除等应急处置方法,将行车闭塞方式由移动闭塞降级进路闭塞,自动闭塞变更人工闭塞,采用电话联系法或电话闭塞法行车,将信号系统故障涉及的影响降到最低,达到维持运营的目的。
二、通讯系统故障下的行车组织
        运营通讯系统大致包括手持无线电台和固定电台两种通讯形式,是相关行车人员之间互相联系的重要通讯工具,当出现故障时,应第一时间采用调度电话,专用手机等备用联系方式与行车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如该通讯方式仍无法解决当前情况时,应及时利用其它通讯工具再次尝试取得联系,通过反复尝试联系到相关人员后,应将具体情况进行说明,通知宜采用的通讯联系方式,下发相关的调度命令,车站紧急获取行车控制权限后,采用手传调令的方式,通知相关车站及列车,确保行车信息传递的畅通。
三、车辆故障下的行车组织
        地铁车辆作为地铁运输中的主体,承担着运输乘客的重要任务,一旦设备故障时,要求当值乘务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判明故障,按照相关作业流程和故障处理相关指引进行临时处置。若列车因故障停于两站之间,原则上尽量维持列车进站,如不能维持进站,在规定的时间内故障无法恢复,需及时上报故障信息,向控制中心申请救援,控制中心接报后,根据现场情况,及时通知各相关专业调度及有关车站,适时开启故障车所在区域风机,保证区间通风,故障列车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开启应急通风,安排其他非故障列车进行救援,为了保障乘客人身安全,原则上尽量避免列车区间疏散。通过排故或救援,安排故障列车清客,终点站下线,存车线避让,采用变更列车车次,替换行车交路,备用车上线,维持当前行车间隔,防止事态扩大化。
四、不良天气下的行车组织
     地铁作为固定线路的交通工具,绝大多数线路受天气影响的概率极小,但并不否认,部分线路也存在露天线路占比高的特点,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

当出现大风、大雾、冰雹、雷电、暴雨、暴雪、雾霾等天气时,特别容易造成设备故障,异物侵限,车站出入口临时关闭,部分线路中断运营等情况发生,针对各种恶劣天气,气象及预警信息,提前做好运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列车轧道,首班车提前上线,进行线路测试,降级人工驾驶等措施,确保列车正常运行,进而降低或减小天气因素对运营秩序的影响。
五、突发大客流情况下的行车组织
        大客流事件按类别划分,可将大客流分为,可预见性大客流和非可预见性大客流两种。可预见性大客流是指,地铁站及沿线周边区域,举办大型赛事,文体活动,人员进出车站的时间较为集中,人员密度较大。非可预见性大客流,大部分受气象、限行等因素影响,导致单个及多个区段,单个及多个车站出现大客流。控制中心可提前采取临时变更运行图,热备车辆,加开临时客运列车,跳停某个车站,大小交路套跑,以缩段行车间隔。接报大客流事件的信息后,及时通知对应车站做好客运组织工作,缓解大客流事件对正常行车秩序的影响。
六、线路阻塞下的行车组织
    造成线路区间阻塞的情况,基本原因为车辆设备故障,异物侵限,区间积水,不满足列车通过条件,接触轨、接触网停电,造成列车没有动力电,以至无法运行等几种情况。针对不同的阻塞区域,应在第一时间,研判故障区域,以及非故障区域,确定中间折返车站,非故障区域采用小交路运行,故障区域,根据现场情况,邻线采用单线双方向运行,避开故障区域,控制好列车到达、发车及折返时刻,明确临时启用的共用站台,使用合理、安全的折返进路。不能满足运营需求,应适时启用公交接驳,利用公交接驳等形式,丰富运营调整措施。
七、突发事件下的行车组织
        突发事件下的行车组织,是考验车站,车辆,行车相关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控制中心人员行车组织调整能力,相关预案编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大体可分为行车公共区域与非公共区域出现火险,火灾爆炸事件,发现可疑物品,突发恐怖袭击事件,人员非法进入轨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等。控制中心在接报相关事件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信息平台,将事发地点的人员伤亡,设备受损,行车影响,已采取现场临时管控措施的相关事件信息进行通报,按要求启动各类事件的专项预案,成立应急协调组,明确各应急人员的分工,通知各专业负责人及抢险队伍负责人,马上赶往事发地点,进行抢险。事发地点成立临时指挥处,确定现场指挥人员,由现场指挥人员负责与控制中心对接,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负责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控制中心根据现场指挥回馈的具体情况,以及事发区域是否满足运营条件,列车是否具备通过条件,进行研判,通过专业人员排查,现场信息回馈,根据故障的影响范围,通过下发相关调度命令,采用限速运营,故障区域停止运营,其临线区域采用单线双方向运行,非故障区域采取小交路运行,向临时折返站下发信号控制权等行车组织方式,维持既有区域运营,通过行车临时调整,人工干预,降低突发事件对行车秩序的影响。
        结论
        有关地铁相关事件的行车组织方式还包括列车减速运行,变更折返方式,变更进路,更换车次,单独指挥单个列车,停运下线,存车线避让,站台扣车等组织方式。在行车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先通后复”的组织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现场的条件,采用人工干预,降级行车闭塞模式,降级列车驾驶模式,下发信号控制权限,采用多种方式组合使用,选择最合理的行车组织方法组织运营,确保运行图兑现率和正点率,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为广大乘客营造一个安全、稳定、舒适、快捷的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于金振,严冬,刘成波,等加强保障性安置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J].建筑安全,2015,30(9):68-69.
[2]薛国星.地铁突发事件应急预防与处置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2,(02):103
[3]韩乾.地铁应急事件中运营组织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01):34-36
[4]刘浩江.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调度方式[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01);90-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