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计量如何服务“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伟雄 谭龙
[导读] 通过对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了解当今国内外气象计量业务开展情况,
        李伟雄   谭龙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 南宁 530022

        【摘要】通过对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了解当今国内外气象计量业务开展情况,和气象计量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气象计量的业务需求等状况;阐述了当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与气象计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密切联系;研究分析了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国情差异、经济差异、气象计量技术差异等;探索了气象计量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法途径、合作机制、对策建议等。
        【关键词】气象计量,一带一路,东盟,合作,研究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气象计量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各种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的计量设备大量运用在气象计量业务当中,且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气象观测项目,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气象计量体系。 为落实中国气象局《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利用好我国气象计量的技术优势和广西的区位优势,更好为“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计量服务,也是因应广西气象局领导关于落实建设“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指示要求,结合广西党委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桂战略的决定》,加强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广西气象局的省部战略合作,借鉴中国计量检测研究院和广西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与成功经验,其已经在广西南宁建设了标准、计量、质检、特检、编码和认证等6个东盟中心,并已开展了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1],在此大背景下而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有:一是研究WMO气象观测业务框架下东盟各国气象测量仪器的使用状况及其技术性能指标,与我国气象仪器的差异;二是研究国际计量体系下,东盟各国气象计量的技术水平,及其计量标准器的溯源和比对情况,还有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研究建设国家级气象计量实验室或是CNAS实验室和建立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四是研究如何利用中国-东盟气象论坛、世界气象组织WMO二区协亚洲仪器中心、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研究合作中心、中国-东盟计量研究合作中心等平台来探索与东盟各国合作的途径,并开展计量标准溯源、标准比对、技术培训、资料交流。
        另外从以上研究来分析我国气象计量技术和气象观测装备发展的优势及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机遇,从技术层面、政治层面以及经济层面梳理我国的气象计量如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及实施策略(含实验室建设、标准器比对、人员培训和情报交流等),最终为在广西建立的“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实际运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和系统科学三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如图1),首先是通过收集我国及东盟国家气象及计量的情况、我国与有关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情况、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我国气象与计量与东盟各国开展合作的实践等相关科文献资料,并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必要时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资料                                                                        核实或是进行实地                                                    
          
                                                图1研究方法系统图                                                                         信息的深度挖掘后再                                                                   进行文献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有价值的东西;二是通过气象学、计量学、经济学甚至外交及法律相关知识学科进行交叉研究,阐明气象计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气象计量能够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能让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三是对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运用,突破了单一的传统课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对文献资料作跨学科的分析,把感性材料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科学地分析本研究的论据、论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到气象计量如何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避免研究出现错误或导致指导实际运用中出现偏差。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指导性,在研究过程中,聘请了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他们的宝贵意见也充分得到采用。
3. 研究的意义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探索气象计量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法途径、合作机制、对策建议等,和推进气象计量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2],本研究主要作用有:①了解东盟各国气象计量的技术标准及气象观测设备的使用状况;② 了解东盟各国气象计量的技术与服务需求;③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气象合作与交流机制;④为“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的运作提供决策依据。
4. 理论分析
4.1 广西的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南下出海大通道的交通枢纽位置,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支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建设门户;也是我国新建立的“大湾区经济带”的辐射区;其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与越南毗邻;大陆海岸线长1598km;是中国西南地区由北部湾走向世界的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处于东亚经济圈的中心,北部湾经济区也坐落于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经济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契机,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努力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气象领域合作的桥头堡。
4.2 广西与东盟计量发展战略和气象合作的对接
广西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主要有:产业合作、农业合作、旅游合作、海洋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合作等,这些业态的发展都与计量息息相关。以下表1是主要东盟国家的计量能力与广西计量能力对比信息。

表1主要东盟国家计量能力与广西计量能力对比表(2015)
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measurement capacity of major Asean countries and Guangxi(2015)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主要有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其中新加坡、泰国的计量水平较高,发展较为全面、均衡,新加坡由于电子和生物产业水平较高,相应的电学、化学方面的计量水平就很高,基本能与欧美同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他们的计量主要涉及温度、力学频率等与民生密切的相关领域。
广西作为我国省级计量体系的一部分,与东盟国家的计量能力相比,大部分项目还是处于劣势的,但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扶持下,合作建设的中国计量东盟研究中心建成之后,这种局面很快就会得到扭转,同样气象计量方面,在依托国家气象计量站雄厚的技术力量之下,重点开展东盟国家的气象计量服务将大有可为;且必将加强与区域国家的联系,增进友谊,深化合作,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经过调研和资料查询,了解到的部分亚洲国家及东盟气象计量中心的气象计量设备情况见表2,以便针对性的与其开展合作。

表2 东盟气象计量中心(马尼拉)设备情况表
Table 2 Equipment table of Asean meteorological metrology center (Manila)



4.3 我国气象计量的优势与特色
        气象计量作为我国整个计量体系的一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气象计量量值体系上也已国际同步,作为WMOII区协亚洲仪器中心(RIC-北京),国家气象计量站承担着为区域成员提供国际计量标准比对和仪器校准服务的重任,先后建立了气压、温度、湿度、风速、辐射、降水、大气电学、大气化学和能见度等全国最高计量标准或部门标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仪器计量保障制度,全国气象探测仪器都要溯源到国家气象计量站相应的标准,而其标准的准确可靠是保证气象探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气象计量能力建设,无论在计量设备等级精度上,还是在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另外我国气象部门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也在建设当中,国家气象计量实验室和部分省市计量实验室取得了CNAS认证,这不仅是对我国气象计量能力的肯定,也为我国气象计量打开更多更好地参与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与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5.对策与建议
5.1 政策支持
   我国的气象装备近十多年得到飞速发展,每年都建设了大量气象探测装备,“一带一路”倡议和军民融合的政策更进一步促进气象装备发展,气象装备的国际贸易在逐年增加,市场规模已有数十亿之多。但气象计量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因起步晚、规模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气象强国的地位不相称。因此,要加强气象计量的国际合作,就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投入责任,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依赖以下两点。
  (1)财政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研究合作中心”的职责,建立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
  (2)业务体制支撑,气象计量业务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全球计量体系(GMS)业务体制框架下运作,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加强部门间、国际间的业务联系与往来,积极营造气象计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环境。
5.2 机制创新
        要想“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的论断在气象计量业务中得到全面体现,并且有效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地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气象合作,就必须在现有的机制上开拓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管理机制。完善气象管理体制,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科技管理等职能。注重气象事业发展模式从规模、硬件建设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队伍素质提高,以推动气象计量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主要依靠政府和气象部门力量转向全面利用社会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促进气象计量事业的发展。
二是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开展气象计量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强化联合研究平台和机制建设,搭建良好合作环境,推动气象计量行业内、部门间、气象与相关行业间的技术、平台、人才和项目合作交流。
三是发展机制。营造有利于气象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气象计量科研、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提升科技对气象计量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度。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思路,加强科技资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业务应用的有机统一、协同发展机制。
5.3  对策措施
        采取面向东盟,做好“气象计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的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家经济强大、技术相对先进的优势条件,依托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技术优势和成功开展国际业务的经验,和利用“中国-东盟计量中心”在广西成功落地的有力时机,积极谋划“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确立气象计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议采取以下几点举措,争取早日取得成效。
5.3.1加强协调机制
        气象计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设进行服务及合作交流,需要我们行业的主管部门与政府出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来推动,或者是建立一个对外联络的管道机制,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整合资源,并制定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对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整合和引导,以完善该交流合作机制。因此建议国家、地方、行业的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相应的发展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以消除工作瓶颈和障碍,使其服务好“一带一路”国家。
5.3.2增强气象计量服务能力
        根据气象计量服务的需要,加强广西气象计量现代化建设,以项目带动业务建设,以研究推进技术发展,进而提高广西气象计量服务能力。主要的设想有:
        一是着力加强气象计量能力建设,力争使之符合国际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就是取得国际实验室认证(CNAS)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正在建设几个与我国最高水平相当但比东南亚国家技术水平领先的气象计量实验室,如辐射、气压和风速实验室。
        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的合作,以提升气象计量检定的自动化水平,完善气象计量检定系统和计量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力争我国的气象计量能力与国际接轨,甚至在东盟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与交流,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以保持气象计量技术的领先。
5.3.3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气象计量服务的有序发展
        以目前我国气象计量的发展水平来看,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处于中上水平。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Ⅱ区协仪器中心(RIC-北京)就设立在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气象计量站,随着国家气象计量站获得CNAS认可,意味着国家气象计量站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将获得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这不仅是对我国气象计量校准和检测能力的肯定,也为中国气象计量更好地参与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新涛. “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
[2]  郑志来. 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7):44-48.



作者简介:李伟雄(1968-),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计量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编号【2018】第Z01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