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诗化”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6期   作者:《荷花淀》“诗化”教学设计
[导读] 基于学生的疑义,确定学习目标是围绕一个核心,解决两个重点
        张卉
        温州市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省 温州市
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的疑义,确定学习目标是围绕一个核心,解决两个重点。
1、教学目标:
        品味小说的意境美、语言美、人性美,鉴赏“诗体小说”的创作风格。
2、教学重难点:
(1)欣赏并学习独特的语言形式,重点是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
(2)理解小说的艺术效果,即战争的描述和主旨的表现。
教学策略:
         为了体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结合课文特色和单元重点,采取“课前预习案”和“微课视频”导读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案反馈设计课前微课视频予以指导。微课以荷花淀的美丽传说导入,简介孙犁“诗体小说”的作品风格以及“荷花淀派”的文学流派影响。在微课视频的点拨下,加上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应当可以体会诗意,理解主旨,达到学习目的,落实单元重点。

教学流程: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硝烟深处荷花香——问题展示,初识“诗化”(2分钟)
         1、教师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如何阅读小说的?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阅读初感,明确阅读范围,实现有效起点。
         2、教师播放微视频并且拿出预习案:
   “诗体小说”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等。
        教师概括:情节淡化、语言优美、环境唯美、人性善美。(生成板书,接下来环节围绕“诗体”展开)
         3、初步感知后,教师提出课堂主问题:
         本文的“诗化”特点如何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荷花香里叙硝烟——文本寻波,探究“诗化”(30分钟)
(一)讨论要求:
   根据“诗体小说”的四大特征,每一组挑选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文本寻波,探究“诗化”并且演绎出来。
(二)展示规则:
   以大组为单位,发言者加2分,修言者加1分。
(三)难点预测:
  “情节淡化”和“人性善美”,学生利用预习案中的“小标题概括”和语言行为中可以得知,不设难点。
    难点集中:1、找准文本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语言背后的“人情美”。
             2、淡化战争美化环境的意图,剖析环境背后的“人性美”。
难点一:找准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语言背后的“人情美”。
突破策略:对比阅读
(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
(2)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将句话改成逗号)
(3)女人是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芦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动词的效果)
 找准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理解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对人物内心和性格的表现作用。
难点二:淡化战争美化环境的意图,剖析环境背后的“人性美”。
引导策略:
(1)教师导语:
  请你们选取一个词来形容战争?
学生回答:血腥、残酷、尸横遍野······
(2)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一学生朗读:
教师过渡语:别人写战争都是腥风血雨、断壁残垣、硝烟四起,而孙犁偏不这么写,诗情画意,这样写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吗?
(3)引用孙犁的原话,让学生齐读。
    “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再摘选文本环境描写语句,进行“诗体”排版并且齐读。
          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
         潮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
         柔顺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如此唯美静谧的家乡却惨遭战争,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守卫家乡的使命,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这一环节围绕“诗体小说”的特征,结合文本品味孙犁小说的与众不同。从作家写作风格上升到写作效果的探究,剖析本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对“荷花淀派”作品风格的系统认识。

         三:遥隔荷花共人语——绘声绘色,感受“诗化”(6分钟)
         学生活动:深入探究,剖析写作效果
   这个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深入探究,进一步感受“诗化”。
(一)再次解决预习案的问题。
    很多同学在预习中提出将题目改成《抗战日记》《学夫杀敌》《白洋淀》等等,那次此刻我们来解析作者孙犁特意将文题拟为《荷花淀》的目的是什么?
(二)PPT展示电影《辛德勒名单》的海报,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
   红衣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女孩是希望是美好,正如明媚的荷花淀立于残酷的战场。
(三)课堂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是与孙犁同时代的一位前辈的有感而发:
        他说:“我们不能忘记,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广义的诗。”
         四、共人语荷一色裁——布置作业,运用“诗化”(2分钟)  
        (一)写一篇《荷花淀》读后感,要求从“诗 化”角度入手。
    (二)赏析沈从文的《边城》(阅读提示:“诗化小说”的特征入手。)
   设计理由:体现层次性,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可以说是课堂的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诗体小说”,课堂也要体现流畅性和抒情性。学生先预习质疑,教师收集解惑。根据预习案来教学,有的放矢。本课堂的亮点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展现和实现:
         1、一个主问题引领课堂—— 如何体现 “诗化小说”的特征?
         2、教师展示成果—— 师生共评共读共赏。
         课堂是门艺术,艺术总是存在缺憾的。
         1、问题设置需改进。
         2、节奏把握还要改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