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课程理念优化作业设计

发表时间:2020/9/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6期   作者:邢艳霞
[导读]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
          邢艳霞
          河南省新郑市新华路小学 451100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示个性,发挥特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统一单调、机械重复的作业,极大地挫伤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崭新的理念,就要求老师们要开阔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路,使语文作业的形式更丰富多彩,从而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一、以生为本,作业有趣味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语文作业全部都是抄抄写写,学生是无法长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挖掘课文的趣味性,设计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的作业就显得更为重要。
          1.愉快的绘画式作业
          语文是一门审美性很强的学科,孩子又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大都喜欢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胡乱地涂鸦一些东西,有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时常会超出我们大人的预想范围,并有所创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识字1》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描绘出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如:柳绿花红,学生在他们的作业中画出了柳树、桃花,并给所画图案配上了词语。在学生学会了生字后,我让他们学习绘画“生字花”即在花盆的底部写生字,开出的叶子或花瓣则是该字的词语。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我布置的基本“生字花”外,还在我的设计基础上更有创意地画出了帆船与帆布的生字与组词、甲虫背上的生字与组词等等,都别出心裁,富有童趣。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2.生动的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课文文质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读给大家听;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一出课本剧;有些课文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改写成快板、对口词或其他小节目。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生活情境。
          3.有趣的游戏式作业
          游戏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学完《识字三》后,我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二、关注需求,作业展个性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能“越俎代庖”。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特点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导演,让儿童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兴之所至中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愉快地完成作业。
          1.选择性的“超市”式作业
          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活动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为此,我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交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如教学完《柳树醒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开“生字花”;看图编故事《春天来了》;仿编课文《——醒了》等这种“超市”式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使他们乐学而不厌,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自主性的“导演”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作业,参与作业的评价,作业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题海”大战后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同时,也把教师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
          三、开发潜能,作业巧拓展
          语文教材,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一条通道。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向人类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使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
          1.学中求广。周围事物中彼此之间的变化,以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布置与所学有关联的作业,可以使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如学了《春晓》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除了《春晓》外,古代诗人还写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课后请收集。
          2.学后迁移。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儿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仿编、仿写课文等。
          3.学后设疑。学后设疑不但能解决学生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新的疑问,目的在于激励他们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
          课外作业要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我们不但要更新教育理念,而且要锐意创新,精心设计,使作业成为孩子们的催化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