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杨
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第二中学校 0480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最终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鉴于此,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它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还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环境,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对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有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借助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英语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接下来,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粗浅地谈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对教师的思路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Animals in Danger这一课教学中,课堂伊始,我没有急着向学生讲解具体内容,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西伯利亚老虎、藏羚羊有关的视频,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西伯利亚老虎及藏羚羊的现状;在看完视频之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感受,并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面临濒危的动物,学生对这样的话题兴趣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我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说道:“现在地球上有很多动物面临濒危,对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以此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的知识。这样一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清晰明确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充分发挥了课堂导入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英语教学中也有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需要教师去突破。如高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应用于高中英语的教学,是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中,定语从句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美化句子、段落,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定语从句的用法,通过微课“定语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借助现实的案例、生活实例等,层层深入地给学生讲解定语从句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探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合作学习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动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提倡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体系。
例如,以“Music”为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我先为学生出示了本单元阅读文章的题目:An Interview with Liu Fang,并让学生阅读了教材当中的文章。在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时,我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了文章主人公的资料,以此不断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文章的理解难度。然后,我让小组的学生合作回答了教材当中的问题,并让小组学生分别扮演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使学生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与音乐有关的话题。在学生进行讨论之时,我让学生查阅了与本组讨论话题有关的资料,以此不断提高了小组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这样,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改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当中的英语知识的认识,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加全面的英语知识体系。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效果。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有效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殷蕊.高中英语教学中微课技术的运用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68.
[2]安建伟.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听说深度融合的课例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3):151-152.
[3]宋竹青.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