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弘
柳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摘要:在实践中发现,初中学生在做语文阅读题时常出现两种情况,“标准化”或者凭借自己的意愿解读文章。针对阅读教学领域突出的“生活理念”缺失的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应与“生活教育”结合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本。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进行中小学衔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学时没有足够阅读积累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篇幅较长或者有深层次涵义的课文时,会变得不知所措,有些人读不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些人记住了老师给的标准化答案,按着“标准”来理解文章,最终在考试完成阅读题时,在理解上发生偏差,或者依旧按着“标准”答题,造成丢分严重。有些在课外阅读时也不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态度,等等。
一、当下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各层次中学生中考答题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大突出问题:抓不住文章中心,体会不出作者感受、不懂思辨是非曲直。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是“生活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柳州市原来所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存在弊端。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应该有意识地向初中教材靠拢,选取名篇的节选或者改写,甚至是原文。可是所用的教材选取的课文多数是纪实、景色、风土人情之类的内容,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不足,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约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和编排题材、文体、风格多样化,保护经典,开发新品,内容上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尽管初中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在使用中也有弊端。首先,选入篇目多,教师学生压力大,有些篇目讲明了是自读课文,可也需要老师点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短时间内很难一一理解透。其次,教材的适用度受到限制,更偏向于小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教师高效使用教材提出巨大挑战。教师都没能对教材做出深入思考正确教学,导致学生也不能理解。为了考试时答题规范,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做在做阅读题时应达到几个“基本点”,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固定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看到相同相似的问题或者题目中有着特定的关键字时,可以立刻反应出该怎样回答。当他们遇到一些文体类别用曾经老师训练的答案不能回答时,便会不知所措,回到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又受限于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理解偏差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造成回答错误丢分的情况。
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部分)》强调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这种能力则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说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其实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院”正是行之有效地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各个领域。初中阅读教学过多注重答题规范,忽视了学生感悟与生活的关系,没有把前人的成果发扬光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该是破解当下初中阅读三大突出问题的重要法宝之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基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可见,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命题。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生活和教育应当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融入社会的新鲜血液,教学方法也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语文实践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教育”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心
无论是课文还是阅读的作品都是取之于生活的,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正如陶行知所说:“我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是给人用的。” 这就告诉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各种相关的书籍、电影图片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热点,迁移到文本的描写及体会中,从而能了解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这课时,学生既要学会用各种写法来表现壶口瀑布的波涛汹涌,刚柔并济,还要从中体会到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一些外出经历不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课前就需要给学生看相关的图片、视频,在讲解的时候针对词句中写情感的部分加以引导,逐渐树立起黄河的形象。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文中情感
快餐式阅读、微阅读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他们只用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知道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这样的阅读也令他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文本中的涵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创设他们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情境,加以引导,即使不能全部领会,但是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生无法体会文中的“我”在与百草园告别时的心情,我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开学前一天的晚上”,悠长的假期结束,第二天就要回到学校上课了,这时学生立刻产生了共鸣,纷纷说出了那一天晚上的心情,虽然不一定达到“我”的悲伤,但是“不舍之情”却一定是一样的。之后的一些难以理解感情的文章,只要创设好学生经历过的情境,几乎都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思考生活,用思辨探索文中的是非曲直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不是简单的复述文意,不是主观地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学生语文阅读中最缺失的便是思考意识,一味追求正确答案,或者割裂文章背景谈感受,又因为阅历不够说出来的东西肤浅、幼稚。
以2014年的柳州市中考阅读《父亲的雨》为例,第一小题“为什么父亲挨了骂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考查的是学生从文中读出父亲做好事后的满足,或者看到母亲关心的快乐。然而有部分学生竟然回答是“父亲在嘲笑母亲小题大做”,从生活经验看,做了一件好事,即使被亲人唠叨两句一笑了之是很正常的行为,得出这样的答案让人匪夷所思,只能说明学生在回答时,舍弃了文本,单独看问题,并没有考虑父亲做的是件有利于村民的事。
陶行知先生认为:“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其实学生本来是可以做到这点,但片面考试追求答题规范、标准化,平时上课老师大量的讲解课文,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解说不同太多时,就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在依据文本给出信息的前提下,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发散性的看问题。
四、结语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只有通过生活的锤炼,感悟、积淀、思考,才能抓住中心、体会感悟、深刻思辨。希望在教材得到改善的同时,我们能够谨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体会情感,用思辨探索文中的是非曲直。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胡国枢.陶行知即教育生活.[N].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 朱宇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课外语文.2013年第8期.
[6] 王薇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及不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9期.
[7] 洪路平: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中学作文教学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