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韵味十足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 《中小学教育》2020年18期   作者:陈胜利
[导读]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胜利
        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小桑学校  251805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味道”,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韵味十足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
一、 熏陶感染,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味”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学应该把人文味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用诗词文句、优秀篇章等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字词句段篇章的分析上,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感悟到作者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进而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这样,不但能够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感悟,培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怀……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 浸润心灵,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情味”
记得有位前辈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文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幅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背影》《老王》《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人情味”,对语文教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准确地分析,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感悟到更深层次的影响,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结构,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和老王之间的深情,并在其中得到感悟,更加善待现实生活中的亲情。

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温情的情感世界中,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把语文教材中的“情愫”挖掘出来,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精彩人生打好基础。
    三、 诵读经典,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学味”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感悟生活,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最终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强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味,提高学生感悟现实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反复咀嚼,仔细玩味,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比如,在语文知识的测试中,经常需要学生修改某个成语中的错别字,以检查学生的成语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成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广告上、电影名称中错用成语的现象,并进行纠正,让成语教学贴近生活。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语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规范应用成语的良好习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五、 与时俱进,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性”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当前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把语文教学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语文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纵观教育新趋势,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平淡无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研究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要求,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育人功能,让语文教学五味俱全韵味十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让初中语文课堂更有激情、更具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