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 5100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教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也要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紊养的提升,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鉴于此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我国素质课程传统的授课理念为注重学生德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没能将素质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上,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融合的意识比较淡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素质教育与数学课堂的融合与传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让学生把德育知识渗透在数学学习中,并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而不是只当做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想,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重要性
1.促进中学生有良好的品行
素质教育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重点学习的方向,作为学生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以及综合素质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知识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及思想,明确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进行数学教育任务的合理化安排,确保教学顺利高效的开展,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学生良好品行的建立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数学思维的建立,使得数学学习可以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素质教育思想辅助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提升解决日常问题的技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采用新型教学理念进行初中数学知识讲授,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强化了师生间的课堂沟通交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的良好运用,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补充强化,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日常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智力开发以及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于数学知识层面的认知,为以后的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的思维模式。
三、结合措施
1.加强对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管理
开展在学生之间的小组学习,可谓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小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去思考问题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加强巩固所学内容。这一环节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讨论时,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个立体模型,并要求每位学生画出其三视图进行小组交流。立体模型的观察较为直观,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空间想象,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注意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护,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管理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完成较好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期待下一次更好的表现。
2.教师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肩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教师自身应注重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及时捕捉德育教学发展的新动态,丰富自身知识技能储备,根据当下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有关数学素质教育的座谈会,深化数学教师的理解,或者开展优秀讲师演讲比赛,探讨素质教育下我国学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分享个人的心得体会,吸取优秀教师课堂经验,强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课堂的联系,更好让素质教学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摒弃传统之注重知识学习的旧理念,加大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只有拥有健康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学习,切勿本末倒置,影响学生的发展。
3.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旨在通过某些方式与手段直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创设问题便是一重要辅助方式,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合理化安排问题创设,遵循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规律,涵盖数学课本基础内容,在合适的情境下可以进行知识拔高,让学生能够对于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培养其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创新型思维的建立,确保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与交流。
四、小结
数学是一门内容严谨逻辑思维清晰的学科,在我国教育环境高速发展下,数学思维模式也应该学会创新适应潮流的推进,对于这门复杂抽象的学科,教师们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长远目光,将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贯彻落实,建立数学思维框架,将数学思维与生活实践紧紧联系,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培养.小教育现代化,2018; 5 ( 37):369-370.
[2]罗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月新课程(下),2018(2) :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