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太和县陶桥小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600
摘要: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数学教育的基础学习阶段,数学的良好教学就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对待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数学当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措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数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小学生长期积累的科目,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不仅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计算能力,而这些原因会导致小学生去抵触数学,从而变得不爱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要积极调动小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小学生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推动小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数学变成主动的去学习数学,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当中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增强教学趣味性
目前,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注重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去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仔细观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同学们,你们在老师刚刚播放的图片或者视频当中,能够看出有多少个三角形吗?”学生:“老师,我看到图片中一共有五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视频中有规则一样的三角形共有三个。”老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这些图片或者视频当中这些物品或者建筑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老师,建筑做成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起到物品的支撑的作用。”老师:“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就走进我们数学课堂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吧。”学生:“好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快速的吸引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从小学生熟悉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所在生活当中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设计智力与活动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性格是好玩,爱动,小学数学又比较的枯燥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合适的游戏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意识的养成,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愉悦发展,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游戏,老师在小学生学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可以将小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十个小学生,做成一排,每个小学生手中拿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这时,教师随意喊一个数字,要在100以内,比如40,第一位小学生拿着30的数字先站起来说:“30。”这时其余九个小学生,拿着10的就要站起来说30加10是40,而拿着70的小学生也可以说70减30是40,这样在第一位小学生说完后,轮到第二位小学生,以此类推,直至说完十个小学生手中的数字,教师在小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不断地变换数字,要保证数字有可加和可减,可以让三组的小学生进行对抗,哪组的小学生先行说完,哪组的小学生就获胜,获胜的组别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计算当中快速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三、创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营造趣味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模式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懂得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有趣联系,将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合理的带入到数学课堂中来,让小学生学习数学变得更加简单与形象,对数学变得更易理解,能够收获数学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同学们,小红有三个不同大小的玩偶,这三只玩偶的高度分别是13厘米、23厘米和15厘米,这三个数字当中,你们认为哪个数字可能是这三只玩偶的平均高度呢?”学生:“15厘米可能是这三只玩偶当中的平均高度,因为,最短的高13厘米,最长的高是23厘米,所以这三只玩偶的平均高度就可能在13厘米和23厘米之间。”老师:“那我们来算一算呢,看看到底小红的这三只玩偶平均高度到底是多少厘米呢?三者相加是51厘米,然后除以3得出来的是17厘米,所以刚才这位同学的估计是合理的。”学生:“小红的这三只玩偶平均高度是17厘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小学生对生活物品有一定的概念了解,也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当中复杂困难的问题变得更为形象和具体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进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艳.兴趣,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64.
[2]王利芳.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36.
[3]黄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