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8期   作者:何爱容
[导读] 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在新时代下尤为重要。
        何爱容
        肇庆市鼎湖区实验中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070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在新时代下尤为重要。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尤其应当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家国情怀,增强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斗志。
        关键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景教学
        一、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概述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统教学中,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多作为一节课情感的升华,并在总结处提升。其实在课堂中融入家国因素,让学生上课伊始就带着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与自豪感进入课堂,同样可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使之从课堂初始便能一以贯之、无痕渗透,达成育人效果,就成为了教育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家国情怀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态度、自身情感、传统观念、思想高度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历史这门学科对受教育者所能体现功能性的重要标志。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俗语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中学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当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实践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家与国的关系。历史学科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国荣家荣,国败家衰”的内在关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家国同构的责任感与自豪感[1]。
        二、运用多种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家国情怀养成
        1.创设课堂情景,在课堂情境中培养家国情怀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在该情景下配合以历史代入感,使学生们感悟历史魅力、思考历史真相、探索历史问题等的一系列学习模式。在采用情景创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提高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加强名族复兴的使命感,在民族大义的大背景之中,引导式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为例开展的情境教学中,主要实践并取得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收获:
        (1)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民族交融的家国情怀意识。
        在设置的情景课中,利用学生自主编纂的课本历史剧—《孝文帝迁都》,通过学生们演绎以及解读“公主出嫁”等小故事,带领学生深度剖析了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制度等信息,学生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主体性的作用接受大量的感受家国情怀的信息。通过体会当时千千万万个家庭与当时国家之间的情感相连通,由小家到国家一脉,深刻体会当时的民族大融合社会制度下,其产生的家国统一的价值观念由此孕育而出。使得中学生体会到祖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名族融合的优良传统,从而使得中学生自主的产生强烈的家国情怀。


        (2)通过情境的创设,在无形之中浸润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们通过所设置情境中的历史进程中关于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团结之情,深刻的意识到祖国的多民族融合的现实背景以及历史渊源,也明白了当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大团圆的来之不易,从而牢固树立起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团结意识。通过这种打造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让“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利用影像资料,在视听中陶冶家国情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是最常见的,这是一种传统的、被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概念性的知识,其教学特点是较为枯燥的,且内容多晦涩难懂,针对这些社会性的知识,学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厌恶心理。知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由教师向学生传输的过程中却单调枯燥,这往往是由于教师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学校等教育场所已配备的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发达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音频、视屏等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在视听中陶冶家国情怀。通过以部编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充分的介绍通过多媒体等的影像资料在传播与教学家国情怀之中的运用。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通过对于张骞出使西域视频的观看,使得学生们深刻的了解到张骞所承担的历史重担,体会到了他主动出使西域的民族大义。从而使得学生们明白了,在民族利益面前,舍弃个人的利益与小家庭,为了祖国的强大与繁荣而不惜放弃个人的荣辱安危。凭借着自身的毅力与非凡的勇气,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强大与民族的大融合开辟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视频中讲述西域都护的设置,则增强了学生对于祖国领土意识捍卫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视频中陶冶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这些画面对于学生的冲击,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视觉与听觉感官上,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富含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的氛围。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在视听与听觉中的影响下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意识,激起广大中学生的爱国热忱,从而形成强烈的爱国热情,主动形成热爱国家、立志报效祖国的意识。
        通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表明,合理的运用情景设置的方法开展历史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相较于常规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历史一再表明,责任和担当才是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人们在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圆满之时,切勿忘记天下众生之疾苦以及国之荣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家国情怀亦是人们不应当忘怀的深邃情感。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马彦佳.中学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的实践研究[J].才智,2020(16):174.
        [2]张燕玲.历史缝隙间的家国情怀[I].中国艺术报,20170728(003).
        [3]杨汉坤.情思造境: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