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与渗透实践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8期   作者:郑书润
[导读] 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由两种实施途径
        郑书润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
        摘要: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由两种实施途径:一是专门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性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二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的方式贯彻在学科的教学之中。目前对前者的研究较多,对后者的探讨较少,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问题探讨模式 主体性 探究性
        教师从事着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工作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思想单纯,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很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广义上讲,这是指学生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真理;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和维持。其中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因为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当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
        一、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渐进性问题来吸引和调动学生,并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组织交流,形成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就是组织交流,形成氛围。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能力大小不同,所以对同一问题的探索方法、速度不同。这种差异是不可消灭的,并且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与互补性,我们应好好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研究,通过合作交流,扩展学生的思维,开阔眼界,形成研究氛围,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一些计算和证明,让学生分组完成,再分别让小组代表向其他同学介绍各自的方法,在这其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注意事项
        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有两点注意事项:1.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得到的错误结论,教师都不要直接批评,而应从旁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探究兴趣。2.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绩及闪光点,一定要及时表扬,这样可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激起“比赛”的积极思维。
        学生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主要方面。但只有认知活动,对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在探究完成后,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其探究过程转化成能力,将收集的资料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整个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因此这个环节也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社会需要研究型人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将研究性学习渗入数学教学中,就要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数学的特点联系起来,遵循自主性原则,重视研究过程原则,重视合作交流原则、开放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在问题探讨模式的操作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提高知识水平的目的。
四、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在这样的活动中,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热爱,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许你会觉得具有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教材上提供的很有限,书本外实在也找不到几个。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只要你是有心人!你吃东西,想过营养成分的搭配吗?你在教室里,想过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吗?你在开灯关灯时,想过灯的位置与照明度的问题吗?这些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让我们发现并研究这些数学问题吧!
         总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仅是某个学生或某个学校需要的,而且也应是整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因此,小学生思想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当成道德的重点。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比获得一些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这能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德育教育是新 时期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抓住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逐步向数学学科领域渗透,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相融合,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肖柏荣 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安徽教育出版,2017,172。
[2]朱玉如 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J].江苏教育,2018,(6):273。
[3]王薇 在开放性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数学教学,2018,(3):183-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