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戏剧课程实施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8期   作者:许兰芳
[导读] 本文是对近几年来优化我校戏剧课程建设的一次总结,对戏剧课程建设提出了三个层面的优化策略
        许兰芳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  311200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近几年来优化我校戏剧课程建设的一次总结,对戏剧课程建设提出了三个层面的优化策略。一、课程设计上优化措施:一项原则:(课程设置要明确三点:情绪的触摸点,戏剧学习的体验点,戏剧与课堂的连接点),两条定律(以探究为基础,以艺术表现素养为核心),做到三序合一。二、课程实施中的优化措施:(一)重构课程框架,学章有序;(二)重奏教学策略,学章有成;执行三面关注。三、课程组织上的优化措施:(一)优化一个学习平台;(二)深化二展:(1)展示体验表演的专业方法,(2)能力展示:朗读歌词诗歌、歌唱、课本剧表演展示;(三)强化内三:(1)质感的声音:声音共性练习,(2)情景再现想象能力,(3)歌舞统整能力。
一、“仰观俯察”-——思现状
        戏剧教学在国外已经早已被列入课程计划,戏剧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感受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交际能力及角色意识。它与美术、音乐、舞蹈相比更具有综合性,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完善也最为有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尝试开展戏剧教育,丰富、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虽然我校在戏剧教学和社团建设领域已有实践经验,但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仍处于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现状素描一:关注社团部分学生训练,忽视全体学生的素养提升。
现状素描二:学训割裂,参与度不均。
现象素描三:重展示,轻教学渗透。
二、“探本溯源”--析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缺失课程实施概念2.课程整合技能弱3.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
(二)设计方面:
1.学校教研氛围
学校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地传达课程负责老师,导致老师们觉得只要把社团带好就是做好课程,因此,对课程的认识和拓展不够深入。
2.校本课程概念不清
教师对校本教程开发概念不清,觉得专门编写戏剧教学的难度很大,不敢去深入思考,选择内容重组教材。
3目标不清晰
(1)忽视戏剧教学如何渗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2)渗透的内容忽视音乐性和戏剧元素的融合;(3)戏剧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正确。
(三)教学方面:
   对戏剧教育的层面指向不清,认为戏剧就是表演,就是台词运动。第二,认为艺术素养特别是戏剧表演的素养是靠课外时间加班补训的,跟课堂教学的渗透无关,所以音乐课和戏剧课完全分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分析探索,初步形成了1+2+3:初中戏剧课程建设优化的研究策略,实现既能凸显以生为本,又能重视音乐课堂渗透戏剧教学,循序铺开戏剧教学,提升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三、“寻医问药”--解问题
※教研员高老师指导建议:
1.课堂上受学生欢迎2. 课程上有专业特色3. 同伴间能携手互助4. 让更多学生乐表现。
※理论依据
1.旧概念 新理解---读懂戏剧教育的内涵
        从音乐教学这个维度展开戏剧教学,应该侧重音乐性的表演为本,既有音乐的素养,又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做到声情并茂的表演。渗透到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的感受,展开想象即兴做动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形体表现能力及形体的基本素质,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同时增进沟通与表达的技能:促进个人行为与人际关系;培养想象力,建立合群的美德:增进语言学习与表达能力;逻辑概念的发展能力;舒缓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学习与欣赏戏剧艺术;促进与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情谊;积极乐观建立新的学习认知。
2.厘清戏剧教育实施的三个层面:
        上海戏剧学院导师于华指出:“戏剧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但戏剧教育不等于演戏,而是要综合多个门类的艺术进行渗透,在各个领域内引导学生体验戏剧教育,从以下三个层面: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展开戏剧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表现素养的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就基于上述理论的理论而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戏剧,建构平等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体验方法,促进戏剧音乐课堂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我们在经过一番“寻医问药”后,尝试从1+2+3型优化策略入手,对戏剧课程建设进行优化。
※1+2+3型优化策略的涵义
从整体而言,1+2+3型策略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组织三各层面进行优化。
   第一层面课程设计时:遵循一项原则——(课程设置要明确三点:情绪的触摸点,戏剧学习的体验点,戏剧与课堂的连接点),两条定律(以探究为基础,以艺术表现素养为核心),达到三序合一。
  第二层面课程实施时:(一)重构课程框架,学章有序;(二)重奏教学策略,学章有成;(三)执行三面关注。
第三层面课程组织实施时:(一)优化一个学习平台:(二)深化二展:(1)展示体验表演的专业方法,(2)能力展示:朗读歌词诗歌、歌唱、课本剧表演展示.(三)强化内三:(1)质感的声音:声音共性练习,(2)情景再现想象,(3)歌舞统整。

四、我们的课程优化实施策略
1.遵循一项原则——(课程设置要明确三点:情绪的触摸点,戏剧学习的体验点,戏剧与课堂的连接点)。
2.两条定律(以探究为基础,以艺术表现素养为核心)——彰显课程特色
   创设探究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体验揭示音乐要素及戏剧元素,化解学习难点,特别是在音乐课中,常常是“探究出真知,体验悟真情”。
探究型戏剧课堂中学习有三种思维活动,具体关系如右图所示。

  3.三序(厘清知识序、把握思维序、设计教学序)--优化教学结构
        从课堂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从学习论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从无序到有序,知识不断逻辑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三条序线:知识序--反映教材演化的逻辑顺序;思维序--反映学生学习活动时的心理顺序;教学序--反映课堂学习流程的时空顺序。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厘清知识序、把握思维序、合理设计教学序,做到三序合一。


2.重奏教学策略,学章有成:
(三)优化课程组织实施“1+2+3”
1.优化一个学习平台:校本课程--课堂化
        我们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音乐课进行渗透性戏剧教育,重组了课堂教材。
挖掘了教材内涵的戏剧元素。
详见案例7表格:

这里的戏剧教学元素指构成音乐剧的各种基本元素:旋律、音色、节奏、和声、调性等。这些元素是音乐的建筑材料也是戏剧-音乐剧表现的元素,他们的组织形式影响着每部作品的结构、风格、色彩及其剧情内涵。例如:笔者从戏剧元素中的“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作品《雪融花》引导学生体验三次不同场景的演唱在速度、力度、音色、表情的变化,提升表现素养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学生在戏中体验、表演,达到的戏剧表演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深化二展:拓展课程--规范化:
(1)展示体验表演的专业方法
在拓展课程中参照国外的一些资料,根据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天性解放练习。
 ①“音乐感受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觉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形象感、节奏感、提升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
 ②“面具练习”: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③“观察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专注力、细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④“雕塑练习”训练学生的嗅觉和触觉,观察力、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形象感。
(2)能力展示:朗读歌词诗歌、歌唱、课本剧表演展示。
        每个学期开设课程汇报展演,有剧社的学生自行选择诗歌朗诵,歌曲表演唱,课本剧表演等项目进行展示,聘请省话剧团刘老师做现场点评。使学生展示有乐趣,展示得提升。
3.强化内三:精品课程--专业化
精品课程我们着力音乐剧的表演。
(1)质感的声音:声音共性练习
        我校教学中的共性声音采用的是“哈欠训练法”塑造质感声音,哈欠训练法”的几个步骤如下:
1 . 歌唱姿势的处理。 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全身直立,想象顶天立地的感觉,身子微微前倾,重心放在脚掌前半部分,人的身体要保持整体的放松好像身体可以无限伸展。
2.打开各个共鸣腔体的训练:“要求三张:即张口、张鼻孔、张(睁)眼睛。 张口时喉位自然下放,喉咙自然打开,其整体似惊喜感。
3. 叹气训练。 “气息吐出时感觉是从心窝通过胸腔、口腔、鼻腔等一路畅通无阻地叹出来,做到气息均匀、平稳、并易于控制,气息状态稳定后,加入母音的音阶练习,通过音阶模唱,使声音变得更加灵活,各个声区达到自然统一,这样就可胜任歌唱段落的表现。 例如音乐剧《雨夜小站》中两颗树的演员要劝说女孩提防陌生黑衣人的一段唱,音域从低音G到小字e 在劝说演唱过程中用这个方法能自如地驾驭各个声区的音准。
(2)情景再现想象能力:
        音乐、戏剧的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表演时间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手段,在渗透性戏剧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学生音乐水平和感知体验能力差异性的影响,我们从共性的想象练习入手。
 我校教师在《穿越竹林》一课中,学生在听主题时自己想象音乐中的场景,在笛声悠扬飘逸的段落里用丝带挥舞来表达音乐的情绪,一部分学生用飘逸的轻声高位置哼唱旋律,其余学生抬头眺望愿望随乐律动。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音乐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方式表演音乐情景,这是一种通过实践真正内化为自己独特感受的方式,它将成为学生宝贵的音乐积淀和表演经验积累,为之后的戏剧表演打下基础。
(3)歌舞统整能力:
        音乐剧表演中会伴随剧情做情绪动作或直接加入舞蹈律动表演,有时律动动物比较剧烈。 因此,基本的身体机能与歌唱的结合是尤为重要的,在这里以“能量”冠之。 在叙事的音乐剧中,歌舞的戏剧表现力强,要求演员既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把歌、舞协调有序地表现出来。防止肢体动作影响歌唱的状态,课程设计需要增加戏剧整合课,在课堂上就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呼吸训练,同时配合肢体舞蹈动作进行稳定声音训练。

五、结束语:
         这个课题的研究要感谢教研室高老师及相关戏剧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引领,课题进行到中期,对活动性戏剧教育,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者三个层面的更细化研究,我们还要再持续推进。我们相信方法可以调整,方向贵在坚持;我们践行方法的调整靠心力,方向的坚持靠引力。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一个个普通的灵魂就可以飞向很远很远。

六、参考文献:
[1]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心理出版社.2003.P26—3l

[2]黄爱华.学校戏剧教育基本理念及实践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59—61

[3]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J].戏剧艺术,1997,1:56-61

[4]刘立滨.对当下中国戏剧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戏剧艺术,2007,1:11-16

[5]韦爱诗.开发性戏剧教育.加拿大儿童剧与戏剧表演.8/9期,1977

[6]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富兰.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M].中央教育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顾乃春.现代戏剧论集.台北,1985

[9]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

[10]音乐新课程标准 。2011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