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8期   作者: 杨晓华
[导读] 教师在教学除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带入,以此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杨晓华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中心校白龙潭小学     674199
一、创设情境,整体呈现
(一)例题分析
        教师在教学除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情境带入,以此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植树节期间,学校开展相应的活动,引领大家去公园进行植树,已知一班派出28人,二班派出32人,每五个人为一组,请问一班和二班各能组成几组,如果两个班合并在一起可以凑成几组。
        教师:从当前数字上看,因为两个班级人数都为两位数字,同时还要根据5个人一组来进行划分,那么可以先通过乘法来进行估算,5的几倍距离28和32更加接近。但是接近28和32的同时,并不能超过他们彼此,。
        学生:一班的人数应该为 28÷5=5······3
        学生:二班的人数应该为 32÷5=6······2
        教师:1班总共可以分为5组,而且还会剩余3个人,而二班可以分为6组还会剩余2个人,在求第三个问题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两个班级剩余的人数相加再进行分组,或者将两个班级的总人数相加,再重新进行分组,通过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尝试去进行计算。
        学生:方法一(3+2)÷5=1  5+6+1=12
        学生:方法二(28+32)÷5=12
(二)教学反思
        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先让学生们去利用乘法来进行估算,但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们在估算的过程中不能将估算值超过原来的数值,这样的话是无法构成等式成立。所以当乘法计算时所缺少的数值就应该是除法中对应的余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用情境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以此帮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作操作,探究新知识
(一)列题分析
        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们自行的展开操作,从而提高学生们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探索能力,以此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们一组火柴棍,并让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自行填空。如总共有()根火柴棍,每()根为一捆,可以凑成()组,最后剩余()根。
        在这道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还要确保其内容符合当前学生们的需求。
教师:学生们可以3个人为一组展开探讨,并根据几组对比做出明确的分析。
        教师可以请1或2组学生来到台前进行表演,并观察他们的分析情况,根据实质情况做好改善。
        教师:你们明确火柴棍按照组分配的标准么?他们采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在分配的过程中有分配完整的,也有分配不完整的,他们采用的除法原则,在分配完整的情况说明可以被除尽,如果有剩余则说明存在一定的余数。


        教师:如果火柴棍共有25根,在确保整除的情况下怎样分组,有几组分配方法。
        学生:总共有25根,则说明被除数为25,可以按照每组5个火柴棍进行划分,结果为25÷5=5组,也可以按照25个为一组,结果为25÷25=1组。
        教师:若总共有25根,按照每组7根和每组9根的方式应该怎样划分,总共可以分为几组,而且两种方式各剩余多少根。
        学生:第一种方式为,25÷7=3······4,第二种方式为,25÷9=2·····7,25根火柴棍按照7根为一组可以分为3组,并且剩余4根。如果按照9个为一组则可以分为2组,并剩余7根。
(二)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道具来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从而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许多情况下固用文字进行教学会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够让学习的内容更加变为直观,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深入钻研,发现结论
(一)
        通过上述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对于有余数的除法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教师应该加深研究,从而让学生们掌握知识内容的重点。例如,某个班级共有学生55人,如果将学生们按照5人一组进行划分可以分为11组,那么按照6人一组,7人一组,8人一组呢?让学生深入研究并找到正确答案。
        随后会有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计算,教师需要将这些答案与信息整理收集发现。按照6人一组可以分为9组剩余1人,按照7人一组可以分为7组剩余6人,按照8人一组可以分为7组剩余6人。
教师:同学们细心观察余数可以发现出什么?
学生:余数分为别1、6、6
教师:那么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余数的数值不会超过除数的数值。
(二)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善于观察,去探索到除法自身的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还要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们对知识内容的认知。
四、设计思路
(一)整理学习材料,让知识成块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尽可能的去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从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内容的兴趣,同时还要将问题设定多种不同的情况,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明确知识点的学习,如有余数除法和无余数除法的区别,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二者的区分,从而更加明确的相关知识理念与内容,提高他们两种知识的运用。
(二)先入为主,利用知识迁移
        教师在实质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先交有余数的除法,并将一些特殊情况给学生进行解释,从而让学生们对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度的理解,再将两种除法运算进行,这样能够大幅度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另外,教师应该利用好知识的迁移,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正确的运用一些公式与算法,从而减少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三)突出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实质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知识内容的对比,通过整除与不整除的公式分清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此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对比,从而明确在除法的算式中余数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融入数学理念,让学生们明确除数的基本理念,并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对比让学生们明确知识内容的,可以适当的与其他学习的知识进行融合,以此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