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方云明
[导读] 摘要:中小型河道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小城市及农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
        涟水县河道管理所  江苏涟水  223400
        摘要:中小型河道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小城市及农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河道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展开合作,才能够确保河道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河道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河道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创造更为积极的条件。
        关键词:河道管理;生态;质量
        前言:
        河道治理是维护整个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在人们对于水资源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加强河道管理及水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对其给予足够重视,不仅要重视水资源的管理,还要能够促进整体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类和大自然实现有效的协调和统一,为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1、河道管理工作现状
        1.1职责划分不明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手段都较为落后。城建、环保、水利以及林业等部门都有对河道都有管理的责任,导致管理混乱的局面。河道管理涉及多部门、多机构,绝非某一机构或部门就能实现,要想达到预期的管理质量,就必须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沟通。然而,现实的河道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多孤立开展工作,缺少协调互助与配合,使得河道管理工作面临多重矛盾和问题。
        1.3施工管理力度较差
        河道工程项目多,规模小,且分散,工程质监部门的任务比较繁重。部分工程项目设计前期工作不充分,实地情况没有调研透彻,缺乏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料,缺乏对环境、经济、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河道工程项目存在着挂靠人以某公司的名义投标,中标后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的现象,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工程实体资金流失,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偷工减料,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组织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等问题。同时,工程质监部门存在着责任意识不强,工作规范不健全,监督人员不足,监督手段单一等现象,使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不能得到有效监督,施工中的一些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3生态环保意识落后
        河道管理的一大原则与思路就是保护生态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然而,实际的河道整治与管理过程中多忽视了生态环保问题。由于人们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堤防破坏行为常见,土堤被霸占,甚至进行任意的开挖,对堤防的使用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许多企业将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倒在河道内,河道污染,河床淤积,严重影响到堤防护岸及环境保护。个别地区由于河道监管不善,在河道四周大范围造田,或者出现了移民搬迁,导致大量的护岸地、护堤地等遭受占领,护堤处甚至成为农田开垦区,甚至延伸到河道中心。同时,当地人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未能切实保护河道安全,使得河道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四周居民任意向河道内部排放污染物、污染性杂质,导致河道受到极大的污染,河道整体生态平衡被打乱。
        2、河道管理工作的实施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责任机制
        不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责任机制也会对河道治理工作的展开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综合实际的河道环境具体状况,保障其制定的治理规划目标与其河道以及水环境的具体状况相一致,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同时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划目标的时候,明确工作重点,根据污染程度、治理难度以及生活实际需求,有针对的开展工作,明确河道管理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而保障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针对于河道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安排好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并且要保证各个部门和的各个成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配合。组建强有力的现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使其成为政治可靠、工作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现场管理人员。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质量保证体系,要经常深入工地,正确行使检查、监督的权力,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工程管理人员要能够具有较强的决策和分析能力,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因事择人,将工作细致划分,并彻底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身上。为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工作人员对河道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落实质量监督责任主体,完善质量监督体制,强化质量监督。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敬业、专业、高效的质量监督队伍,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
        2.2加强河道工程安全质量管理
        相关部门在对河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审理和监督,确保工作的准确落实。参与建设的人员要能够有效保证技术水平,对施工工艺和技术给予进一步的升级和革新,保证河道工程的安全性,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设单位要检查建设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投标文件落实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要对照投标文件,严格查验施工企业的有关证件,发现有与投标文件不一致的,一定要严肃提出并责令限期纠正,防止施工单位偷梁换柱,以次充好。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开展现场监理工作质量检查。对监理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监理公司和监理人员,要依法严肃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要将其纳入黑名单,取消其进入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资格,必要时向发证部门发函,建议吊销其监理资格证书。同时,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还要做好控制和监督工作,一旦河道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做到第一时间识别和解决,这样才能够保证河道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除此之外,当河道建设工程结束之后,相关的管理部门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的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贯彻到河道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确保河道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创造更为有利的因素。
        2.3构建协调的生态河道
        在实际的河道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想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实施,就需要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善着手,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观念,尊重自然规律,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是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设计出合理和科学的方法,保证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相统一。从设计方面来说,应按照河流自然流向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因区域划分影响河道治理设计的分割,有关河流治理机构应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制定出合理的设计,以此顺利开展有关治理工作。在河道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生态和绿化元素注入其中,使得河道的建设既能够满足其防洪等功能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亦要遵循着绿化与净化相结合的思想方案,在对河道两侧的水土进行保护时要尽可能运用绿色植被进行固定,通过绿色植被的引入使得河道两旁的水土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相关的部门要能够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规章制度,将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并能够做好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河道湿地和水体环境被污染,从而在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的过程中,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结语
        河道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可恢复河道行洪、排涝、蓄水、航运等综合功能,并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要想有效地实现对河道的整治,就需要各环保部门与河道管理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运用科学先进的治理手段,配合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高河道的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龙婷婷.浅述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
        [2]常堃.河道管理范围和水库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有关问题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