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山西探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5月15期   作者:邓杰
[导读] 麻黄山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段,烃源岩发育,
        邓杰

        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6
        摘要:麻黄山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段,烃源岩发育,长6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为发育,连通性好,勘探潜力巨大。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主要为低孔、特低孔以及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且从长61~长63油层组储层物性逐步变差;渗透率与孔隙度虽然呈正相关系,但是喉道是控制渗透率的关键因素;进而根据含油产状与物性关系对储层进行了划分。
        关键字:低渗透  压汞  孔隙度  渗透率 麻黄山西  鄂尔多斯
1 区块概况
        麻黄山西区块位于东经10647'00"~10700'00",北纬3700'00"~3725'00"的范围内,行政上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段西部,紧邻西缘冲断带,区块内的中北部为中石油长庆油田的摆宴井油田,区外附近有长庆油田的大水坑、红井子等油田,勘探潜力巨大。探区延安组勘探开展较早,成果丰富,已取得较多认识;但是对延长组勘探起步相对较晚,对其认识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加强研究。
2 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对延长组长6油层组样品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岩石中杂基含量一般不超过15%,因而其大类属于纯净砂岩。进而以石英(Q)、长石(F)、岩屑(R)为三角图三端元组分对岩石类型进行了划分,长6油层组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只有少量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
        储层石英含量介于13%~81%之间,平均含量为47.53%。长石含量介于4%~41%之间,平均含量为24.61%.岩屑含量介于8%~46%之间,平均含量为25.55%,反应了碎屑搬运距离较近的特点。钾长石与斜长石含量较为平均。岩屑中变质岩成分稍多。成分成熟度指数(Q/(F+R)(石英/(长石+岩屑))最低为0.2,最高为6,平均为0.95,成分成熟度较低,同样显示出岩石碎屑颗粒搬运距离有限的特点 。

        薄片观察发现,麻黄山西区块长6油层组碎屑颗粒分选性主要为中等,少数为好;风化程度为浅-中等,少数样品为深;磨圆度主要为次棱角。颗粒支撑类型全部为颗粒支撑,颗粒之间属于点、线接触关系,反应了岩石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
        填隙物以泥质杂基和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为主,其次还有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菱铁矿和石英等胶结物,胶结类型主要是-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
2.2储层物性特征
2.2.1 孔渗特征
         对麻黄山西区块长61油层组样品的物性进行统计分析,孔隙度Ф平均值为10.14%,主要分布在12%~14%之间,最高值为14.21%。渗透率K平均值为0.48×10-3μm2,主要介于(0.1~0.5)×10-3μm2,占到总样品的63%,渗透率最大值仅为8.553×10-3μm2。在孔隙度直方图上可以看出,孔隙度为双峰特征,当孔隙度介于12%~14%时,出现最高峰值,当介于6%~8%区间时,出现次峰值;渗透率分布直方图显示为单峰特征,相当于渗透率为(0.1~0.5)×10-3μm2,对应孔隙度区间主要为10%~14%和6%~8%。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SY/T 6285-2011)长61油层组储层孔隙度主要为低-特低孔,渗透率主要属于超低渗,少量样品属于特低渗。
         麻黄山西区块长62油层组观察统计样品结果,孔隙度Ф最大值为21.51%平均值为9.50%,主要分布在6%~14%之间,数量占到总数的80.6%。渗透率K平均值为0.60×10-3μm2,其中66.7%的样品分布在(0.1~0.5)×10-3μm2之间,渗透率最大值可达71.47×10-3μm2。在孔隙度直方图上,孔隙度为单峰特征,当孔隙度介于8%~10%时,出现峰值;渗透率分布直方图同样变现为单峰特征,其峰值相当于渗透率为(0.1~0.5)×10-3μm2,对应孔隙度区间主要为8%~14%。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SY/T 6285-2011)长62油层组储层孔隙度主要为低-特低孔,渗透率主要属于超低渗,少量样品属于特低渗储层,个别样品属于低渗和中渗储层。
         长63油层组仅宁东18井一口井进行了取样分析,统计分析样品数仅29个。其中孔隙度Ф最大值仅为7.72%,平均值为4.35%,其中一半的样品分布在3%~5%之间。渗透率K平均值为0.28×10-3μm2,最大值仅为3.45×10-3μm2,其中19个样品渗透率都在(0.03~0.2)×10-3μm2之间。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直方图上,都表现为单峰特征,孔隙度峰值相当于孔隙度值为2%~4%区间时,渗透率峰值相当于渗透率值(0.03~0.1)×10-3μm2,该区间对应孔隙度区间为3%~6%。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SY/T 6285-2011)长63油层组储层孔隙度全部属于特低孔-超低孔,渗透率主要属于超低渗,个别样品属于特低渗储层。
        综合以上分析,延长组长6主要属于低孔、特低孔以及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从长61~长63油层组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压实作用逐步增强,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降低,储层物性整体逐步变差,逐步由低孔-特低孔储层变为特低孔-超低孔储层,且渗透率和孔隙度相关关系也是逐步变差,拟合度逐渐降低,表明孔喉匹配关系越来越差。主要是由于长7期鄂尔多斯湖盆达到鼎盛时期,此时水体深度最大,从长63期至长61期水体深度逐步变浅,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粗,泥质含量逐步变低,砂质含量逐步增加,储层物性也逐步变好。
3 长6油层组储层分类评价
         分析发现油层岩心含油产状与物性分析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含油产状随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而变好,因此按照含油产状主要分布区间可以将储层分为三类:
        Ⅰ类为含油性好储层。该类储层为大部分油浸样品分布区域,主要含有产状为油斑和油浸。储层物性界限为孔隙度大于7.3%且渗透率大于0.1mD;
        Ⅱ类是含油性较好储层。该类储层含油产状主要为油斑和油迹。孔隙度在5.5%~7.3%之间且渗透率大于0.06mD,或渗透率在0.04~0.06mD之间且孔隙度大于7.3%。
        Ⅲ类为含油性较差储层,其孔隙度大于5.5%,渗透率区间为0.04~0.06mD,该类型储层大部分样品不含油,但是当孔隙度较大时变为以油斑为主,因此按照孔隙度大小又分为两个小区域(Ⅲ1和Ⅲ2):Ⅲ1区域孔隙度在10%以上时,含油产状主要为油斑;Ⅲ2区域孔隙度在10%以下时,少量为含油产状为油斑,多数不含油。
        Ⅳ类非储集层。该区域孔隙度小于5.5%或者渗透率在0.04mD以下,基本不含油。
4结论
        (1)麻黄山西区块长6油层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碎屑颗粒主要为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填隙物以泥质杂基和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为主。
        (2)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较差,主要为低孔、特低孔以及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并且从上向下储层物性逐步变差,孔渗之间相关关系也变差。
        (3)储层含油性基本是随储层物性的逐步改善而变好,因此按照含油性的好坏与孔渗的关系将长62油层组的储层分为含油性好储层、含油性较好储层、含油性较差储层以及非储集层四大类。
参考文献:
[1]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 沉积学报,2004,22(1):13-18
[2] 李海燕,彭仕宓. 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1(5): 1-6
[3] 魏钦廉,郑荣才,肖玲,等. 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 2007,19(4): 45-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