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推进我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5月15期   作者:高雅
[导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促进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创新,
        高雅
        天津科学技术馆 科普资源和信息部 天津  300000
        摘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促进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创新,为科技信息化建设发展平台提供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当今世界正值空前变革,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电脑为代表的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是创新的时代,特别是科技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本文基于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5G时代;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思考
引言
        科技创新与科学文化传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与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科学普及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科学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得到较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馆建设和管理者来讲,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挑战和考验。科技馆、博物馆的内容设计是一项极为浩大的系统工程。笔者就新时期科技馆展项内容建设与科技馆运营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一、5G技术发展历程
        1G通信网络诞生,采用了模拟传输技术,在那个时候,人们可以进行语音通话了。90年代前后出现2G网络,通信网络进入数字时代。2G主要利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提供了数字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此时,人们不只可以随时随地语音通话,还可以互发短信。新世纪2000年,移动网络升级为3G网络,3G以码分多址(CDMA)为主要技术,可以支持多媒体数据业务。3G时代,移动互联网正式拉开了序幕。3G网络实现了聊QQ、刷微博以及浏览网页等功能。但此时的移动互联网下载速度很慢,最大速度仅有2Mbps。到了4G时代,最大下载速度能够达到100Mbps,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刷抖音,做直播。这时侯移动支付、高铁、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产业也应运而生,4G时代让移动互联网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5G技术的服务对象从原有人与人之间通信基础上,增加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5G技术是多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的融合网络,不再属于单一的无线接入网络,从而使得未来“万物互联”成为可能[1]。5G是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移动通信将与其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紧密结合,构成新一代无所不在的移动信息网络,支撑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相较于4G网络,5G传输速率高达20Gbps,是4G的200倍;单位面积内连接数目5G将比4G提升1000倍;端到端的速度实现了10到100倍时延降低。4G还无法满足VR等沉浸式主流视频规格的需求时,5G时代使远程驾驶、远程医疗、VR/AR等领域的创新迭代成为可能。
二、国内科技馆建设模式
        按照国内一般的程序,很多科技馆土建完成后,再根据场馆特点着手进行内容设计招标,让设计公司做展览内容设计,并召集专家和领导对展览设计公司的方案进行甄选。而作为科技馆的运营和管理者,往往对设计方案没有更多话语权。根据以往的经验,展览内容设计也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公司就能独立完成的,因为设计公司考虑的更多是的展品布局和整体效果,而非展览的设计内容及整体知识架构,对今后科技馆运营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所以,在科技馆筹建阶段,场馆设计和管理决策者就应该明确地知道,谁是未来的运营管理者。答案就是我们这些切身组建科技馆、运行科技馆的基层科普工作者,运营管理者应当从科技馆顶层设计开始向下延伸,更深入地介入到场馆展览内容设计这项工作中去。科技馆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采买、展品安装设备以及运营和维护。

简而言之,科技馆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是科技馆的持续建设者,是面向公众提供科学文化传播服务的执行者,这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而非一个周而复始的重复工作[2]。
三、加快智慧科技馆建设,提高本馆科普资源研发质量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日益走近,为智慧科技馆的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技术上可以帮助科技馆实现许多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构想,因此中国科技馆应加快智慧科技馆建设的步伐,争取早日建成智能化、科技化、娱乐化的科技馆,提高本馆科普资源研发质量。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提供决策管理依据。利用传感器了解观众的参观路线、在每件展品的停留时间、平均来馆时间和来馆次数等,形成各个节点的实时大数据。通过挖掘观众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帮助展览设计部门、展览教育部门、观众服务部门等了解观众行为、获取相关信息,及时设计、替换、调整展品和开展教育活动,以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3]。
四、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科技馆与博物馆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科技馆鲜明的参与、互动、体验特性,使其深受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据统计,科技馆的馆均接待人数明显高于博物馆。客观地说,由于科技馆的参与、互动、体验特性,使其对展品可视化的重视程度低于博物馆,但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方面,两者目标相同。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科技馆有必要借鉴博物馆在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好智慧科技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可见,科技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议中国科协在制定进一步推进科技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将智慧科技馆建设纳入国家相关规划、政策,以促进智慧科技馆的建设[4]。
五、优化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提高科技馆体系内科普资源的研发质量与共建共享程度
        在科技馆体系中,中国数字科技馆处于枢纽位置。应优化和加快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网络技术将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各类科普设施连接在一起。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各方共建资源、共享数据的集约化建设机制。基于未来可期的5G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各方可以更紧密地开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数据采集汇总、活动统筹呼应的科普工作,从而提高科普资源的研发质量与共建共享程度。例如,充分发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中展品设计共享平台的作用,共享展品设计软件、设计经验和展品库,提高展品设计的工作效率和展品设计质量[5]。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馆除布置集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一体的常设科技展品外,还逐渐提供青少年在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的活动,这大大提高了科技馆的吸引力,5G技术的应用将助力科技馆在未来为公众提供更加高质量高水准的科普教育资源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白彦平.新形势下科技馆运行管理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决策探索(下),2019(12):76-77.
[2]苏昕,音袁.科学文化视角下的大概念科学教育——论科技馆场域中的展教活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06):407-411.
[3]王宇明.基于SERVQUAL模型下科技馆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索与实施路径——以扬州科技馆主题研学旅行活动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06):445-450.
[4]“面向建设科技强国的博物馆科学教育暨第十二次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科技馆召开[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6):33.
[5]郝鹤.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思考[N].吉林党校报,2019-12-15(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