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一题多解中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徐芸
[导读] 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科目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具有重要价值。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徐芸  650000

摘要: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科目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数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连接点,所以学好初中数学非常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育界对数学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对培养新一代人才提出更多的要求。利用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学好数学,使他们增加多重技能是一个重要方法。探讨一题多解过程中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一题多解;初中数学;思维培养
        “一题多解”因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原因而在当下初中数学课堂很盛行,但实际教学中,应用“一题多解”时仍存在喧宾夺主、冲淡教学目标等误区。只有不忘初中数学教育的初心,了解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方向,以助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宗旨,把握实施节奏,处理好教师研究与课堂实施的关系,才能善用“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对“一题多解”教学现状的回顾
        (一)“一题多解”在初中课堂中备受重视
        “一题多解”在当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备受重视,有其内在的理由。解题研究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学习途径之一,运用“一题多解”进行解题研究,首先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一道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已有的内在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转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还由于多种解法的“百花齐放”,各种思维“火花”的摩擦碰撞,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的问题不是模式化的问题时,就需要创新思维。因此,“一题多解”作为过程性变式教学实现的途径,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随着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等课程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深度学习”等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而只研究教科书中的习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考试评价变革的脚步。学生在课前需要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些提前的、个性化的思考。课堂上,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既可以实现对共性化问题的认识,又可以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亮点,达到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形成对问题完整认识、深刻认识的教学目标。此外,通过“一题多解”还能展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才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因此,“一题多解”是践行教育新理念的手段。



        二、善用“一题多解”,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一)明确新时代初中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一题多解”的前提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包含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本质特征是逻辑的严密性,蕴含着讲规则、重证据、依逻辑、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为人品格,不仅具有工具属性,也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属性。因此,初中数学教育就是要依托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力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关键能力包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了解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的基本思考方法是善用“一题多解”的基础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一道题都能进行“一题多解”,也不是每一道例题都需要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解”并非是当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标配”。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一题多解”问题的基本特点,知道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的基本思考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善用“一题多解”的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让学生感悟题目中所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选择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则更能突出解题技巧的巧妙。因此,课堂上不能只追求解题方法的数量。
         (三)助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善用“一题多解”的宗旨
        “一题多解”的教学起点应该源于学生的认知现实,其教学宗旨应该是助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一题多解”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熟练掌握,就谈不上灵活运用,更谈不上纵向、横向联系,也就不能进行“一题多解”教学。实际上,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深刻、越透彻,基本技能越娴熟、越灵活,“一题多解”的教学效果才越好。
        (四)把握“一题多解”的教学节奏是善用“一题多解”的关键
         “一题多解”的教学节奏也应从“一步到位”向“分层递进”转变。在现实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追求的是解法的丰富多样,追求的是统一的要求,甚至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在课堂上,每一种方法的产生,也并非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上,很多时候,也不是利用学生之间思维的互相影响。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哪些是一般的解法,哪种是最简便的解法,哪些方法是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哪些方法是未来学习才能接触到的,哪些方法是需要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探索的。
        三、结语
        善用“一题多解”,应该注重的是这些方法在思想方法上的区别;注重的是学生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实现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再认识,怎样调动学生学习潜能的再发挥;注重的是怎样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可推广的通性、通法的理解。学生在进行“一题多解”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触类旁通,从而实现提升数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文宇.对高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的辩证思考[J].中学教研(数),2019(6):39-41.
[2]周文.一道中考模拟题背后的数学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4):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