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徐雪
[导读] 古代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从古代散文篇目还是考试所占的比例中都可以看出来。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二中学   徐雪   654600

摘要:古代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从古代散文篇目还是考试所占的比例中都可以看出来。新课标颁布以来,对古代散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对策,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等等。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从立德树人、提高表达能力、传承传统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古代散文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以诵读、涵泳、积累、对比为关键词的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针对古代散文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在少数,尤其在近几年,古代散文教学受到了极大重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设置有古代散文单元,教材中的古代散文单元分别围绕叙事、写景、议论、写人、抒情五个主题,精选经典篇目,为学生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散文的窗口。本文将从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两方面探讨改进古代散文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
        (一)立德树人
        以汉语言文字写就的各类文章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记录和历代精英智慧成果的总结,其中有心系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有悠游于自然的天人合一旨趣,有严密周详的逻辑论理方法,也有独属于个人的感叹和情绪。《苏武传》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经历,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了陶渊明乐在山水间,物质简朴但精神富足的个人追求,也是古人向往隐逸、醉情山水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心理的代表。《兰亭集序》兴发于悲叹人生之有限的愁绪,终结于超越人生之无常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立德为育人之本,高中学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古代散文中蕴含的优秀德育资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磨练意志和毅力,知晓生活哲理,从而拥有完善的人格。
        (二)积累语言,打磨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我们今天仍然习用的典故、成语、俗语等就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学习古代散文有助于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其现代汉语表达能力。如出自《荆轲刺秦王》的“图穷匕见”,出自《陈情表》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鸿门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不体现了汉语的美,有利于学生品味中华文化、体会汉字之美,从而优化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习惯,吸纳古代汉语简洁典雅的优点,写睿智深刻的话,说明白晓畅的语。“古代散文,不是单层次的平面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结构。文章最动人之处,往往不在于表层语言直接显示的地方,而是在其深层语言所没有直接表达的地方。其第二层次的暗示,往往比第一层次更为深邃动人。”如《师说》《陈情表》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既有排比对偶、敷陈渲染,也有夹议于叙、卒章显志,布局合理,言真意切,令人读后深觉心悦诚服。



        (三)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古代散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过秦论》中有以史为鉴、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廉颇忠心耿耿、率直磊落的高尚人格,还有蔺相如深谋远虑、机智无畏的爱国大义,廉蔺两人的和解又反映了中国人务实的性格特点。文化是立国之本,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有深切的认同感,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二、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诵读与涵泳
        语文教育专家顾德希认为:“不管是成篇诵读,片段诵读,还是陌生词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诵读不同于朗诵,无需顾及他人的听感,只需依情定声。诵读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校准字音、体会感情,富有感染力的范读还有助于激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诵读不仅有利于熟悉文章,读准字音、句读,还可以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在诵读中领会文章大意、节奏、情感,最终实现因声求气。“涵泳”是中国古代常用的阅读方法。许慎《说文解字》对“涵”的解释是“水泽多也”,“泳”意为“潜行水中也”,合起来看,“涵泳”重在全身心地投入文章之中仔细品味,不解剖结构,不翻译字句,不分析手法。汉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几个相同的文字有可能组合出全然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吟诵体悟、潜思默想的机会,让学生沉浸在涵泳的学习状态里,获得阅读体验和语感积淀。
        (二)积累与对比
         如果说诵读与涵泳是审美层面的教学策略,偏重于感性的体悟,那么积累与对比就是知识层面的教学策略,更偏向理性思考.积累的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体知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除了记忆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吸纳知识的同时梳理思维,形成自主思考能力,建构知识系统。文体知识是古人根据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对古文的划分,明确文体有利于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将所学文章归类。明确文章所用修辞手法有助于加深理解,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特色。至于文学常识,所涉内容极多,如人物的字号、书斋名、籍贯、谥号、官职等,交际中的谦称、尊称、位置尊卑、避讳、不同场合的礼节等,生活中的节日、星宿、纪年法、纪时法等,记忆时应以归纳为主,以点带面,建立思维联结。对比既有课内文章的对比,也要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文章,放宽视野,于对比中形成对古代散文的整体认知。
        三、结语
        本文针对高中学段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及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从中获得教育启示,以求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有力的解决对策和改进措施。同时,希望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语文教师走出教育教学的误区,提高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学习动向,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重视学生古代散文的学习,将教学方法应用到其他教学领域,发挥语文教育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