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邢恩兰
[导读]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二中学    邢恩兰   654600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得到知识、能力、品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立足课程标准,在深入解读教材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开展实现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然后以核心素养为宗旨,以情境探究、概念分析、理论实践、主题引领为基础,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许多专家、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情境探究、概念分析、理论实践等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得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掌握中得到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立足于生活,践行于教材,在情境中指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学生发展性和实用性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生物学科作为与我们生命、生活密切相关联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在生活资源的融合中使得教材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得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这一内容时,为学生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生物知识,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生命观念等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当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鸟类、家犬等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知道“物种”这一名词,通过图片情境的探索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马、驴、骡子等物种,试想该如何进行分类呢?再以人与大猩猩骨骼做比较,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呢?从而为学生导入生命进化这一生物知识。通过生活素材与教材内容的拓展融合使用,使得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积极运用信息化资源,改良课堂教学方式,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信息化资源是指以互联网软件程序和技术为载体传输信息的资源。例如课件、微课等。区别于“一笔一板”授课形式,课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模型等形式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案例更具体。近几年,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该种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授课顺序,通过微课、小视频将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在课堂上集中答疑解惑。这种授课形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课堂当成问题处理场,在思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中,本节的一个难点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成键原理,笔者提前录制好关于化学键的成键原理的微课,通过课前导学,课上利用所学原理进行氨基酸的模型建构。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根据课前导学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三、以概念为载体创设活动,在互动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关联。要知道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生所面临的是升学压力,因为学习基础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心态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当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基础的概念教学入手,结合趣味活动,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分化》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细胞分化的概念,认识细胞分化的特点,可以运用所学的干细胞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白血病等热点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就“人的血细胞寿命很短,又失去分裂能力,健康人的血细胞数为什么不会随之减少?白血病的治疗为什么是给患者捐献骨髓,而不是输血”这一话题为内容进行活动探讨,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就自己的见解进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引入细胞分化这一生物概念,从而让学生在理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深入掌握。
        四、关联社会发展创新理念,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学习与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此,当教师在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时候,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在社会素材的引用中使学生得到素养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解释社会问题现象。例如,在教学《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画面:“农场大棚里的番茄一个是抗病、黄果肉品种。一个是易感染、红果肉品种”,从而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培育出一个既抗病又是红果肉的品种。通过社会素材的引用,学生感悟到生物学习的应用价值,在生产、生活的探究中实现学生社会责任素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所学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解决、分析,最终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双重提升。这样既让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践行,又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掌握中得到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得到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就要让教材内容生活化、形象化,从而发挥生物课程学习的育人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服务生活、创造社会。通过民主化教学过程的开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发挥自身的长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卫喜俊.浅谈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J]青少年日记,2020,(5):61-61
[2]杨小龙.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漫谈[J].?新课程(下旬),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