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与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牟艳敏
[导读]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    牟艳敏  256500

摘要: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传统文化    渗透   语文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讲古文教学作为主要部分,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有效的渗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有与对鉴赏过程较为缺乏,因此常常会产生断章取义的现象,而这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认真研读文本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我不能失信》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诚信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诚信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经典故事让学生课后阅读。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引领学习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2.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3.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内教学的始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要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同时,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形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4.引导课外阅读,延伸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就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在语文阅读中逐步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多查找资料,多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才能深刻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2.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探析[J].语文学刊,20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