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周彤
[导读] 阅读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阅读是语言输入过程,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而习作是语言输出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中心小学      周彤   322207

摘要:阅读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阅读是语言输入过程,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而习作是语言输出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习作从来都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文练笔是一项基于语文教育特点而展开的,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在课堂教学中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而如何利用好随文练笔,这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随文练笔
        引言:新课标的落实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与标准都日益提高,新课标指出教学不能局限在语文理论教学层面,还要关注学生多元语言能力的发展,从阅读延伸拓展到写作并利用写作来体现阅读价值,实现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方法,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完成写作任务,结合自身理解,举一反三,自主思考,实现阅读归纳与延伸。本文将着重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具体形式进行分析。
        一、解读文本内容,明确训练目标
        随文练笔是习作教学贯彻到阅读教学每个阶段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明确每个阶段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学生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宏观方面来讲,教师通常将小学六个年级段划分为四个学段,每个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训练目标都不同。以词语理解和表达为例,第一学段侧重于了解文本中生字词,借助阅读积累词语。第二学段侧重于通过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和语句,体会关键词句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第三学段则侧重于联系上下文推测词句含义,并思考该语句情感色彩和表达效果。第四学段推敲不同词句在相同段落的用意,同义词之间是否可以替换等。可见,随着年级段的提升,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训练要求也逐渐增高,从最初了解词句含义到推敲词句,这对学生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学目标难度的递进。
        二、根据教材内容仿写
        语文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语言知识宝库,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语言的第一载体。教材是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重要素材,联系教材让学生对其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仿写是随文练笔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增加学生读写熟练度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在基础阶段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喜欢模仿,而且模仿能力很强,于是用随文练笔的方式进行仿写练习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契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抓住教材当中的经典语句、片段、表达方法。比如,在教学《颐和园》时,因为文本运用的移步换景写作手法非常独特,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方法,介绍某处景色凸显出景色的特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游记。


在写游记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模仿《颐和园》的写作方式,使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走过了……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句式,让学生注意在写作时进行位置信息的透露,这样才能够保证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脑海当中想象出作者在作文中试图呈现出来的场景,阅读完整篇文章,自己的脑海中也对应出现位置感清晰的图景。
        三、以仿带写、以仿促写
        写作文如工匠造房子,语言、素材是砖瓦,构段谋篇相当于设计。任何设计都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借鉴创新。巧妙的形式、独特的构思,是吸引读者关注之处。我们应利用教材中构思新颖、独特的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从花香引入,写所看到的荷叶和荷花的不同形态,再写自己的所想所悟,语言生动,有儿童情趣,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经典范文。正值校园里的紫藤花开得旺盛,我带领学生观赏美丽的紫藤花,启发学生构想写作思路。同是“看花人”,学生受到《荷花》启发,构思时便有了“拐杖”。他们文思如泉涌,既写了看到的美景,又写了自己内心所想,脉络清晰,叙述生动。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做法,较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
        四、补充留白,想象练笔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语文课本中很多记叙文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会在情节铺陈、情感表达的过程中留下空白。这些空白有时是精彩处的戛然而止,有时是省略号的断语意留,有时是插图背景的无限遐想……它们或无心形成,或作者故意设置,旨在运用“空白”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去想象。教师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些留白点,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主题,进行“添枝加叶”的想象练笔。例如,冰心奶奶在《忆读书》一文中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的经历。文中谈到她七岁时就开始读《三国演义》:“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但作者每次为什么丢下书,她心里在想些什么,最后又是怎样看完这本书的,文章并没有深入描写。教学时,教师可紧扣此处空白,引导学生细细琢磨作者每次丢下书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迁移式练笔。此时,学生便能抓住文本主题,写出作者读书的投入、内心情感的丰富等。这样的练笔过程,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显现出多元化面貌,也引入了多样化的教育方法,集中随文练笔,凭借其在读写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获得了关注。随文练笔的运用能够给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将语言的积累和利用结合起来,在学以致用当中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完善学习策略,在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上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何苗.寻求随文练笔落脚点,助力语用能力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54-55.
[2]王广云.随文练笔,让小学语文写作“丰满”起来[J].教书育人,2019(22):60.
[3]梅红.基于随文练笔,深化语用训练[J].江西教育,2018(36):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