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张高梅
[导读] 在社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人才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新疆阿克苏沙雅县第四中学   张高梅 842200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人才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社会形势下,教师应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教师实现这些目标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围绕其内涵,以提升学生语言、审美、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为导向改革过去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案,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创新;初中;语文
        前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升学率”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干扰,部分教师仍然采取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语文成绩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导致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学生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以核心素养内涵为标准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阐述几点思考。
        一、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代替走马观花,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知识直接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课文,对于课文缺乏自己的见解,而且语言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即一边指导学生阅读一边让学生续写、仿写、缩写等。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领略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写作,学生将这些优质的语言表达方法内化成自己的技能,这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积极作用[1]。例如,在上《春》这节课时,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鉴赏文中优美的句子,一边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分析“桃树、杏树……还眨呀眨的。”这段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阐述这段话中语言表达之妙,然后让学生仿写。在循环往复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从文中学到的句子去表达,这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代替枯燥阅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这是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必须落实的一项任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而且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词语解析、段落大意分析等方面,在这样枯燥乏味的阅读环境中,学生感觉不到丝毫的美。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激情,也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感悟真善美,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2]。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表演式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皇帝、大臣、裁缝等人.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对角色的心理、形象、 行为等进行揣摩,然后再用自认为合适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学生也从中感受到每一个角色身上的精神品质,如大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的昏庸无能、小孩的诚信与天真。相较于教师逐一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践行真善美。
        三、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代替浅显化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互动的过程,包括教师与课本的互动、学生与课文的互动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然而,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上,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消极、机械的听着教师讲课,其思维得不到激活。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课堂提问往往浮于表面,并不能起到激趣、启发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一方面,年龄相仿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互动,气氛更加轻松,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其视野、视野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拓宽。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立足文本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以此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桃花源记》这节课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人说,陶渊明当时的状态比较消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所以虚构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是为了逃避现实。但是也有的人说,陶渊明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虚构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是相信未来一定会是这样的社会,你是如何认为的?”然后让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
       四、用“教教材”代替过去的“用教材”,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能机械的照搬教材进行教学,要注重教材中文化素材的挖掘,或者立足教材渗透相应的背景知识,以此丰富语文教学内涵,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例如,在讲解《木兰诗》时,结合《木兰诗》的背景知识给学生拓展讲解乐府以及乐府诗。除了拓展背景知识,教师还要对《木兰诗》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如朔气、戎机、燕山、鞍鞯、可汗、机杼等,蕴含大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阅读深度,还能提升学生文化品质,从而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应及时跟上时代脚步,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战略,找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调整,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持续且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美香.落实核心素养,助力语文课堂——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23):27-28.
[2]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