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探微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万雪
[导读]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在不断强调“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

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银顶小学 万雪 646400

摘要: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在不断强调“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小学科学属于一门非常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原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前言:小学科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基础性及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得以更好地认识外界的事物,更好地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小学生天性好奇心比较强,这种好奇心能够化成探究知识的动力,进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充实而积极的情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小学科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收获。
        一、小学科学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科学就是了解自然、打开自然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就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打开了解科学知识的钥匙,进而更好地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利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知识原理,进而能够脚踏实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这种在学习中获得的良好素养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种演示实验,很多需要学生进行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进而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获得了生活的意义,促使学生形成了健康的心理。
        此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意志力也比较薄弱,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史中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奖励来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进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激励学生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进而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生活开展教育
        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上,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脱离生活实际而存在[1].我们每个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在社会中却无法单独存在,必然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社会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能关乎到我们每个人。
        举例来说,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在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会导电,哪些物体是绝缘体,逐渐构建学生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教师可以以一个故事进行导入:小男孩和妈妈在草地上玩,小男孩看到从草丛中漏出了一小截金属丝,他就用手去碰了一下。


小男孩发生了一声惨叫倒在地上。他妈妈就近抓住小男孩的手,也被电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男孩的爸爸脱下自己的外套包住了手,将小孩触电的手与电线剥离,于是母子两人得救了。为什么小男孩的父母去救他,一个被电了,另一个没有事呢?经过探究而得到,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容易导电的物体,保护我们人也是一种导体。进而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充满电器的时代中,要时刻具备安全意识,要学会好好地保护自己。能够辨别什么物体容易导电,什么物体不容易导电。以此来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2]。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进行灌输式教育,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主观感受。
        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教师首先利用一个趣味性的实验来作为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将一张带有小熊猫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问学生,你们有办法将这张图片贴在黑板上吗?不可以借助胶水哦!学生尝试了一下,直接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图片马上掉落下来。这时候教师用自己的衣服摩擦图片的背面,之后发现图片很轻松地贴在了黑板上。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接着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梳子、吹塑纸、纸屑来进行实验,教师让学生们利用梳子或者吹塑纸来吸引头发或者纸屑。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提示开始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索,最后成功地将纸屑吸起来了。实验的成功为学生带来了满足感,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给予学生快乐的情绪,并且小组合作也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现在的小学生,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拥有非常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家里尤为宠爱,所以想要什么都能被轻易满足,他们从小很少受到挫折。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具备挫折意识、不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难有更好的发展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中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来给予学生精神的激励。
        在学习《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在很久之前,人们都是利用煤油灯、蜡烛来照明的,灯光昏暗还不安全,于是爱迪生救下定决心要发明灯泡。经过了几年,爱迪生的实验一直失败,很多人都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被质疑声和不信任的眼神打倒,而是继续努力,经过了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会发光的灯泡。以此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苦难和挫折,只要不放弃,坚持去做,努力尝试总会攻克困难。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学、在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健康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洁.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20(12):83-84.
[2]石冬林.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95.
[3]江燕妮,黄喜珊.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9):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