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周廷伟
[导读] 当前,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海东镇上和完小   周廷伟    671006

摘要  当前,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尤其是低段年级,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有对小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必须要更加注意数学计算能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小、心智成熟度比较低的低段年级的学生来说拥有稳定、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上实际培养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直接导致低段学生在数学计算当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培养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并深入去探究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教学措施
引言:小学低年段学生年纪小、自控能力差,认知事物时以形象思维为主,上课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小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实际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计算教学。如果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提升他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话,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全方位得到增强。
        1. 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小学生数学计算速度普遍较慢
        现阶段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速度普遍过慢,很多小学低段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仅仅是审题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当遇到比较大的数字和有些复杂的计算题的时候,学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审题、演算等一系列计算步骤和程序,最后才能够得出计算结果,而对于比较小的数字,其实如果能够运用思考而通过口算得出答案的话会减少很多的计算时间,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大多数的小学低段学生还不具备仅仅通过口算就能够快速算出正确的答案的能力,只能通过笔算来完成计算,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计算的总时间,从而使得整体的计算速度比较低,计算速度慢是当今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
        1.2计算结果错误率较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注重小学低段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时候的计算速度慢的这一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计算结果的准确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他们的计算结果的错误率普遍较高。小学低段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当中看错题目是常有的事情,稍不留意就有可能看错数字和符号,而一个数字或者是一个符号的差别基本上就一定会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有的学生对计算口诀的记忆也有可能会在计算的时候变得模糊、不准确,或者是用错了计算口诀,可想而知最终的计算结果也会不准确。计算结果错误率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错误率的高低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体现,同时过高的错误率会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措施
       2.1 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算理
        小学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数学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大量的学具操作步骤以及具体的实物模型,同时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展开动手操作,而动手实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也能体验并探索进行计算的不同工具或者进行计算的多种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做简单的计算,或者使用计算器做复杂一些的计算。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规律,不能急于教方法或算理,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发现、去交流,这样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在比较的过程中抽取算法
        比较是一种确定客观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和差异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教学法就是对教学中相关内容之间的同、异、相关性进行比较,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和学生学习的最佳效果。在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体系。例如,在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时,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小棒或者计数器。当学生们借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操作得到“35+32”的结果后,笔者安排学生对两种操作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在对两种操作过程的回顾中,体会到无论是使用小棒还是计数器,不仅计算结果一样,而且操作方法也相同,从这个过程中也能同时抽取出相同的口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自然地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发展过程,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3 丰富计算教学的形式和数学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兴趣
        数学课程容易变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计算提不起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数学计算教学的形式以及数学课程的内容来进行解决。如果能够抓住对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有效地做到对这二者的丰富,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计算的兴趣。在计算教学形式方面,要想使之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多加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这是因为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能够帮助教师使用更多的计算教学方式比如使用图片、视频等,这样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生活例子的引用会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和生活更加贴近,无形当中会弱化数学在自己心中的枯燥性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利用分组教学来丰富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当中会更加容易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会更加愿意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起来,应当时刻注重对有效培养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的探讨,解决当前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还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形成计算技能,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华少年,2015(14).
[2]翟尚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7(11):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