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何小燕
[导读]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热议,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洪安小学,何小燕 6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热议,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成为一个重点。践行顶层设计,落实三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力、学习力、创新力。
        生本教育的理念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培育核心素养就是落实三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人格力”“学习力”“创造力”,以完成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教育性任务,学科性任务,创新新任务。小学数学是一门发散性学科,创造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本领,在生本课堂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对学生的创新性任务的培养应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的人角度,按照不同学生给与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让孩子们在自己做主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孩子们掌握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学科中我认为要优化课堂教学,既要研究“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研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改革教法与学法,力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为学而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落在实处,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本身具有创新精神能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什么样的老师可以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在课堂改革上,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不拘于原来的做法,会给孩子们在无形之中一种思维的碰撞。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生本课堂的前置题单的设计坚持的三个原则,根本,简单,开放。作为老师,如何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活动课的时候,孩子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总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在首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抓住时机,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表现欲、创新欲,表现自己的数学才能。其次,学生在自己亲身的具体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和数学活动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快乐。第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数学学习的要点。在学生进行独自思维的时候要遵守“数学化”和“再创造”两个教学原则,即不能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要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背景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由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活动事实发现与创造数学。一个学生没有活动,没有做的过程,就形不成学习。然而,这种做并不是任何形式的花架子,它应当深入到数学的思维中去。
        三、鼓励孩子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种别人想到的,我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我也要想到。如果具有如此理念,必将推动创新思维的深入、独创。而实践证明,思维过程通常是由一些问题引起的,学生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积极活跃起来,积极思维又是其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生思路的顽固性,鼓励孩子提问,正是他们思维因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认识某类问题的开始。让孩子提问的同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探究的欲望,鼓励提问,不要急于解答。作老师,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可以提高他们提问水平,也就间接提高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学习分数的时候,如一段绳子长5米,第一次用去3/5米,第二次用去总长的2/5,还剩下多少米?此时学生不容易分清两个分数的区别,这时候,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提问,我们就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第一个分数有单位,我们可以把有单位的分数换成一个整数,掌握好方法后,我们就可以用我们所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了。学生通过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活动,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老师抓住这时精力集中、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的有利时机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巧借设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欲罢不能的情景。。
        四、提高小组学习的合作力,群学之间的互碰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例题更多的是就题论题。学生的练习是公式化和程式化的条件完备、结论唯一的习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例题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就题论题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学生从僵化思想中挣脱出来,大胆地想象、猜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出租车在夜间和白天收费标准如下表:

        一位乘客在白天乘坐25公里和夜间乘坐25公里有区别吗?请写出夜间和白天两种费用的方案。
        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思维碰撞,通过互学和群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放手给孩子,让孩子们进行大胆的尝试。
        五、多向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科学归纳,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在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学生在大胆的参与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对于单元课型的总结,老师们可以让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它简单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形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零散的东西通过学生的发散。学生可以创新性的加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让我们的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化。学生在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开发学生潜力,适当扩展知识范围。
        六、开放性的题型设计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开放性的题目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通过前置题单,我会画,来画出梯形的形状,我会算,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能不能通过分割移补的方法来计算出来。这显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时这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在“做”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里,学生的“做”主要是通过对已有规则的独特组合来完成的,因此它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地从前一种图案中抽取有关结构进行创造性的改组,随着设计、绘图的进行,内动与外动有机的结合,学生使用策略更加有效,创造欲望也更加高涨。
        2.适当的改变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题目改变是指通过改变问题、条件、运算顺序、改变图形等形式扩展知识外延,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例在教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可以通过用容器的转换方式来进行,把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计算出来,然后把长方体容积里面的水倒在量筒里,通过观察发现:如此设计,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又升到了高层,更掌握了“举一反三”的解题技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竞赛活动,这对于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十分重要,游戏和竞赛的开展要注意控制适量和适度,一般可安排在课后进行竞赛形式,可安排口算、开火车、速算、操作等形式,游戏可采用击拳算、找朋友、夺红旗小邮递员、小猫钓鱼、给小马虎找病因、猜谜语、摆学具等形式。
        总之,教师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我们老师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善学、乐学。让孩子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