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途径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赖伟明
[导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也是重点。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  赖伟明 678114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也是重点。计算能力弱,正确率低会影响到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的重视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寻找缘由,从教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认真反思教与学的活动,考量这些活动中是否存在不足的问题,并努力排查原因,寻找良策,使得相关的教学点、学习点得以强化,从而助力学生的计算能力稳健发展。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马虎、粗心
        小学阶段教师主要是以简单的加法、减法、除法、乘法为主,其中也包含难度较大的混合运算,很多学生在计算时无法避免存在计算错误的情况,并不是计算原理与计算方法的错误,而是粗心的问题。在计算某个问题时也存在小数点以及数字书写错误的问题。虽然说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粗心、马虎的问题,要想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受思维定式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受到计算应用与学习的影响,在计算时很容易应用传统的使得计算的题目与计算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偏差,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对学生来说思维定式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因此教师应合理应用思维定式分析其对计算产生的具体影响,为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式,如此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计算过程,厘清算理,同时要指导学生对计算结果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让学生逐步明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判断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计算能力的关键。例如,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努力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对计算结果做出合理的评判,促进他们计算能力的发展。在本阶段的计算练习中,有很多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果:612÷2=36,721÷7=13,824÷4=26。学生出现这种计算结果,不仅是因为粗心,还因为在计算中对计算结果缺乏合理判断所导致。试想,若学生有一种判断结果合理性的意识,那么他们就不会出现这些错误。以612÷2为例,如果学生能够把612看成600去思考,他们就会发现600÷2的结果应该是300,商应是三位数,所以612÷2的结果应是300多,而不是36。为什么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呢?为什么不验算一番呢?笔者认为,这个错误的根源,以及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主要是源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计算速度、计算结果所导致的,这就淡化了计算过程,导致学生凭感觉计算,而忽略了分析、思考、验算这些影响计算正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再引导学生将结果与预先判断的结果做对比。



       (二)重视对计算原理的领悟性体验
        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方式之一。要使学生正确地计算,教师就得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算理,以及相应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其中理解算理、准确地运用算理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要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审题指导,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较为合理的计算方法,更好地完善计算过程,对算理有更多的体验,并在计算中深化算理,从而提升计算技能。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练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根据算理去思考、计算,进而提升计算水平。
       (三)重视对运算律的多角度感悟
        运算律是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灵活计算的重要支撑。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与领悟程度,更要重视他们对运算律多角度、多层级的理解水平,从而更好地建构运算律,灵活、准确地运用运算律,对运算律的掌握更为牢固。
       教材中是通过一系列主题图的解读,以及不同学习思考的碰撞来帮助学生感知运算律、领悟运算律和建构运算律的。但是,学生对部分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总是不如人意。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在计算35×99,35×101时会这么做:35×99=35×100-1,35×101=35×100+1。这显然是错的.针对上述现象,教师要设计好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深度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多层级、多角度的学习感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让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更加理性。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案例感悟乘法分配律的组成原理,让学生在真切的学习体验中深化乘法分配律,建构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为鼓号队队员买队服”的学习探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鼓号队服的价格:上衣是65元,裤子是34元,一共要买35套队服,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其次,在学生展示学习思考后,再让他们归纳,使他们意识到65×35+34×35与(65+34)×35这两个算式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计算35套队服的总价格。只不过一个是分别计算了裤子的总价和上衣的总价后再相加,另一个是先算出一套队服的总价,再算出35套队服的总价。
        2、通过说理的方式让学生领悟35×99。首先,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理解35×99是99个35相加,当变成100个35时,应该怎么办?很自然,学生必定会联想到,应该从100个35中减去1个35,这样就是99个35了,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步入一个更为理性、更为明智的状态,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具活力,也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建构更加扎实。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学习指导。要关注学生审题、验算等能力的培养,进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更缜密,让他们的计算能力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宝凯.浅谈小学数学中关于计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9(76):101.
[2]胡香菊.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9(56):37.
[3]郭会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9(82):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