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吴小月
[导读]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吴小月

【文章摘要】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课本内容,还给枯燥的数学融入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低段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在解读文本图片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可能因为教师的引导不当,而忽略了图片应有的价值。
【关 键 词】:插图;教学实效;拓展
        仔细翻阅北师大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插图跃然纸上,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展示了神秘的童话世界。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插图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充分利用文本图片教学,有效提高教学实质进行了实践探究。
        【误区分析】
        教师方面
        1、图表机械使用,上课索然无味。教师没有深入考虑图片的内涵,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拿来主义”,缺乏甄选、没有侧重,任何课型就是拿“开始的”主题图入手,简单照搬,导致学生陷入“可预测”的上课模式,毫无新鲜感和探究感,一翻书本,答案就赫然入目,使学生索然无味;
        2、问题设计不当,学生缺乏探究。有的教师一出示图片,就唯恐学生探究不到重点所在,引导上过于“扶”,问题设计得过易、细,导致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使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留于形式。还有的却刚好相反,唯恐挖得不够深,问题设计过难,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分析、解决。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尽兴地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无法落实。
        【学生方面】
       1、年龄尚小,积累单薄,只认数字做题。一二年级的孩子,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的积累比较单薄,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为欠缺,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学生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数量关系,看到数字就“凑合”着用。
        2、模式僵化,缺乏策略,只看个别词语。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题的基本策略,在读题时常跳着读,只看个别词语,结果思维混乱,错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当再仔细要求阅读时,学会立刻就明白了。
        【实践探究】
        一、剖析插图,避免机械使用
        教材提供的插图形式多样、色彩明丽,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并不是每一幅图都能拿来使用的,教师需领会插图的内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一)深入领会, 分析类型
        教材中的插图多为情境图,呈现方式不同,蕴藏的内涵也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引入知识点,有的侧重于数学的强调突出,有的侧重于数学的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插图的类别特点,辩证使用。
        (二)去繁就简,侧重呈现
        许多单元图案复杂、信息量大,这给学生有效提取数学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教师可以去繁就简,突出重点,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凸显数学味。



       二、变换插图,组织有效教学
        (一)故事串联引兴趣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插图情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解决问题教学都可采用故事串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二)变静为动亲实践
        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插图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1.现实模拟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出实践又用于实践,让学生亲身实践,能更好地落实自主学习,因此可根据主题图,模拟现实。让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插图,促进有序思考
教材提供的插图,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资源之一。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优化,对插图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取舍。避免零零碎碎、七拼八凑的情况,使整堂课趋向简洁、有序,有机统一。
        (一)找准起点,恰当取舍
        若插图信息量比较少,则利用率不高,教师可适当增补一些信息,使插图的内容显得充实,给学生呈现的实际情境就不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学生的思维开阔,练习量增加,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灵活改编,二度开发
        教师除了是插图的执行者,还应是图片资源价值的开发和运用者。在理解插图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际,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插图,甚至自创“插图”。例如二上年级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呈现的还是2000年北京申奥的情境和票数,教师可以增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三位得奖牌数,练习之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甚至还可以呈现接下来要承办城市的一些相关数据,供学生练习。
        1.回归生活,尝试运用
        插图经常出现一些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轻易,所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手,引出新知识所带给他们的问题,使教学时有层次性和阶段性。
        2.家校合作,参与应用
        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大约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些大件,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材中的这些插图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它不仅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理性地看待插图,相信这些插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溢灵动和智慧,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参考资料:
1、刘荣娇《“主题情境”需艺术加工》 《中小学数学》  2005第3期;
2、蔡翠林《浅谈数学课堂主题图的有效使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1期;
3、张建明《对提高主题图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和反思》《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