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相伴,悦读阅美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吴美妙
[导读] 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五小学,吴美妙

[摘要]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如何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亟待解决。电影具有形象直观、画面观赏性强的特点,在儿童阅读活动中运用“电影+阅读”策略,让儿童更深入地感知文本中想象的张力,感受电影中蕴含的艺术韵味,不仅能拓宽儿童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启发思维。这样的“电影+阅读”策略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儿童文学  电影艺术 阅读教学
       一、“电影+阅读”策略理论概述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电影对儿童起着提高审美能力,促进社会认知,宣泄精神压力等重要作用。” “电影+阅读”是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电影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的阅读教学策略,不同于单纯的“电影鉴赏”与“文学经典阅读”。“电影+阅读”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文本的篇幅和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电影或电影片段。例如《神奇飞书》是美国威廉?乔伊斯创作的一部绘本,并由作者本人担任导演改编成15分钟的电影,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这样一个通过色彩变化隐喻书籍与生命关系的绘本故事,恰好契合儿童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阅读需求,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情志,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虽然这是绘本故事,但电影不是对绘本直接截取图像,而将每一页都重新精心绘制,让故事更生动、立体、清晰,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丰富儿童对美的体验,非常适合教师运用“电影+阅读”策略带领儿童开展阅读活动。
       “在现代社会,儿童影视已成为最具影响力、感染力的儿童精神产品之一。” “作为文本阅读的补充与延伸,影视品读嵌入到儿童深阅读活动之中,与文学阅读并肩为儿童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心窗,使阅读更贴近童心。”
        二、电影与儿童阅读结合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活动中,书与影“貌合神离”
        在阅读活动中,教学活动设计往往“为了观影而观影”,“为了调节气氛而观影”,阅读与观影之间的关联形同虚设。观影仅仅停留在调解课堂氛围或欣赏娱乐层面,成为了简单粗暴的电影赏析,缺乏有效的文本引领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目前教师对电影资源的认知和应用仍普遍地处于浅层的感性阶段,对儿童阅读和电影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缺乏认识。不能把电影艺术中的相关元素有机地纳入到儿童阅读的知识、能力结构中。
        2.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儿童本位”观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应当“以生为本”,以儿童为本。不同年龄的儿童智力和心理发育有差异,阅读水品和阅读素养发展目标不同。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会因为自身的发展条件而导致阅读能力的不同。例如三年级儿童适合阅读绘本类书籍和同名改编电影,从中获得一些简单阅读技巧的训练和美与快乐的体验。到了五年级,就可以把一些具有深奥哲理的少年小说及其改编电影选出来。
但许多教师经常会把五年级的文学阅读内容放到三年级上,把三年级的文学阅读内容放到一年级上,又把一年级的文学阅读内容放到五年级上,却不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段性,机械地将同样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年级教学。导致一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得不到美与悦的体验,五年级学生得不到思维和能力提升。



        三、利用电影推进儿童阅读的策略
       (一)解读书影,寻找契点
        教师在组织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前,应当先自己解读文本与相关电影,而不能根据网络推荐或周围人的推荐,不经自己能动组织和加工搬运到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中。
        “电影+阅读”策略在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中的运用首先应当注意:童文学阅读具有珍贵的语文教育价值,因此对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考虑“教什么”,从而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解读品析。在选定文学作品后,根据文本的篇幅和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找到观赏影片和阅读文本的契合点,选择相应的电影,对电影片段进行剪辑,合理有效地结合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特点,带动学生阅读。
        (二)围绕目标,书影相伴
        电影介入文学阅读活动首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整堂课都在观影,因此应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进行剪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片段剪辑。一堂文学阅读课,可以介入一段电影,也可以一段电影介入多次。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儿童年龄,不同的学年段可以有不同的电影介入方式:
        1.以影促读
        通过书影的对比,感受书籍与电影的互文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儿童心灵、思维的冲击和影响。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张力,感受电影对声音、画面等艺术形式的运用 。
例如,教师可选择在观影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片段在情节细节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此策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归纳出书籍与电影的不同,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想象的张力,对于低年级而言可以激发想象力,对于高年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世界。
        2.以影促说
        根据教学目标,从儿童兴趣点出发展开交流,在观影后设置不同的交流内容。
        例如:引导儿童回顾、概述情节,提取最关键、最受关注的情节进行解析、探讨;围绕人物进行交流,走入角色内心,使儿童学会观察、同理、剖析,对人、自然、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联系生活,以小见大,建立哲学理性的思考……
        3.以影促写
        阅读和写作是互惠共生的。电影介入阅读后,创设了“视频情境”,创设了交际语境,赋予写作更真实而具体的写作目的与对象,从而唤醒学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
        在观影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书影阅读作为领入写作入口的楔子,进行各式各样的写作:如为某个电影写一段解说词或创作海报,为一段电影镜头描写分镜头,以电影中某位角色身份向另一角色描述自己的经历和心情……教学难点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最激动人心的情节片段精心设计新奇的写作任务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参考文献
[1]徐静茹.基于现代技术的小学生阅读素养发展“观影+阅读”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1):159-160.
[2][7]郭燕琼.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43-44.
[3]郑欢欢.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