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王桂花
[导读] 教学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过程中实现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要为学生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宽松而又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教研室 王桂花

摘要:教学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过程中实现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要为学生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宽松而又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
       在过去一段时日里,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改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情境教学中促使学生主体参与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遵循学科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经历、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的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它能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有了参与兴趣,主动学习探究,改变旧课堂“灌输注入式”的教育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能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又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比大小”一课时,通过创设演讲比赛中比较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一些的情境,课堂放手让学生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从数位思考,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中结合生活创设此问题情境,极易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学生兴致勃勃地思考、交流,促进其建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脱离生活背景的数学教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数学教学要紧扣生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中走出来,使数学生活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常见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也证明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进行新课学习,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萌发良好的学习愿景。



        4、创设竞争情境,激发竞争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诱发学习兴趣,激励主动学习。如教学二年级“认识路线”一课时,教师谈话:收到深圳小朋友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暑假要来我们这里观光、旅游、度假,想请我们班一位小朋友做他们的向导。学生听教师这么一说,兴致来了。教师进而提出争当“小向导”的要求:这位小向导既要能准确地说出我们附近几个旅游景点的行车路线,还要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他们进行交流。“看看我们中间的谁是最棒的,大家想比试比试吗?”教师通过言语激励,创设挑战“小向导”竞争情境,学生很快打起精神,进入到闯关大游戏活动中去,闯关顺利者将成为幸运“小向导”,只见学生们积极调整好状态,兴奋地投入到每个人学习环节。
        5、创设游戏情境,激发主动参与
        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游戏。课堂教学中能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大家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情境,一定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在游戏中领悟。但这种游戏的创设不能只追求形式,而是要通过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起到充实教材、丰富课堂形式的目的。如教学四年级内容“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规则”时,教材呈现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棋时决定谁先走的问题,课堂通过创设游戏“掷硬币”、“掷骰子”解决问题,学生经过实验、分析,对掷骰子、掷硬币是否公平展开讨论,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
        二、动手操作中发挥学生主体学习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当双手从事一些活动时,就能把大脑里最富有创造性区域的活动力激发出来。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动态感性认识,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把外部活动转化为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不进位加、不退位减时,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在摆的探索活动中,使其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如教学不进位加、不退位减时,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在摆的探索活动中,使其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如教学《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改变旧课堂教师“包办代劳”讲授知识为新课堂学生实践操作获取知识。
        三、合作探究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学生的认识过程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完成。自主学习给学生开阔了实践空间,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例如,教学“19+18”这道例题,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在尝试计算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关注了其人文价值,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落实了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3
[2]张宏廉.《课改学习提要》第一版[M].陕西.陕西耀县奥荣印务有限公司承印,2002-4,50-51
[3]赖德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