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怎样进行有效追问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马丽
[导读] 一次听完某位老师的课,不禁发现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满堂尽是“还有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问:除了“还有吗”,还有吗?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策底镇中心小学   马丽

        一次听完某位老师的课,不禁发现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满堂尽是“还有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问:除了“还有吗”,还有吗?
         在我们的课堂中,还有很多“再想想,还知道什么”、“就这一种吗”、不止这些吧”等类似于口头禅的追问方式,而这些都只属于追问方式中的一种 “发散追问”。
       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追问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因果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逆向追问等。一部分教师会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问的地方都不假思索地用上“还有吗”是低效的。整齐划一的“还有吗”是教师的无为而为,这样空泛的追问是苍白无力、缺乏指向性的。
        反之,只要追问运用恰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想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追问内容的设计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求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要在关键点上去追问.其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合学生。



        (二)选择追问方式
       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教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追问属于因果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还有吗?”本身是个好问题,它能恰当的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如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可以在学生举例等环节中就可以适当地用“还有吗”,“更简便的方法在哪里”等进行追问。然而,即使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发散追问,也不是除了“还有吗?”就无话可说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的。
         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根据当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追问,也可以进行学生追问教师,这些都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追问对象的确定
        一个班级存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朗读课文时,可以先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然后难一点的问题教师追问全班。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这些这些问题是否有效的=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要“问得其所”。追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堂上的“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